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杨焕成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09-17 17:36:30

杨焕成新书《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全面记述河南古塔的专著,涵盖了作者60年来对全省古塔的调查统计与研究成果。从塔的起源和传播的历史沿革、中国古塔的概况、河南古塔的建造历史,到各时代塔的分布和建筑特点、建筑类型、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塔寺关系、抗震性能、墓塔塔林、已毁古塔等方面都有论述。河南在中国汉地建塔历史最早、现存塔数最多、现存塔林最多、现存早期塔最多,具有建塔时代全、跨越时间长等重要特点。该书图文并茂,集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可供建筑史、宗教史、美术史专业人员和古塔建筑爱好者、旅游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杨焕成,1936年10月生于河南省镇平县。1959年从事文物工作至今,先后参加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和古建筑调查保护及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曾任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河南省文物局局长,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建筑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等。现为中国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南省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顾问,河南省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古建园林技术》等杂志编委,中国文物学会“特聘学术专家”。文博职称研究员。

著作有《杨焕成古建筑文集》《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举要》《中国少林寺·塔林卷》《塔林》(上下卷)《河南地震历史资料》等。主编《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河南》《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中原文化大典·历史文化名城卷》,并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和《河南省文物志》副主编和部分内容的撰稿人。发表《宋辽金建筑概述》《山西古建筑与中原明清建筑文化圈简论》《甘肃明清木构建筑地方特征举例—兼谈与“中原地方建筑手法”的异同》《意大利比萨斜塔拯救性加固纠偏工程始末——兼谈我国古建筑维修工程之例》《河南武陟小董金代雕砖墓》《河南古建筑概况与研究》《河南古塔研究》《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建筑历史价值》《鹤壁五岩寺东魏石窟》《河南明清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的异同》《试论河南明清建筑斗拱的地方特征》《试谈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河南文物世纪回眸》等文物考古和古代建筑文章130余篇。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序言

杨焕成先生嘱我为他的新作《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作序,我有些惶恐。论年龄,杨先生是我的长辈;论学识,是我的老师;论行政,曾经是我的领导。同时,我在古建研究方面又是门外汉,怕言语有失,有负先生。但杨先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做领导让人由衷感佩,借着这个机会说一些心里话,也是很有意义的,思来想去决定还是遵奉杨先生的安排,边学习,边写作,不以为序,仅作为杨先生安排的作业,交个答卷。

我是1985年分配到河南博物院工作,当时杨焕成先生是河南省文物局的副局长,工作的头十年里与杨先生接触并不多。对杨先生最初的印象来源是一些会议杨先生的出现和讲话,另外是文物界的老职工平常对河南文物系统的老人、老事的闲聊。耿正直爽有威仪,和蔼可亲文物人,是我对杨先生的最初直观感觉。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博物院开始立项建设,慢慢地与杨先生的接触多起来,使我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杨焕成先生做事执着,善于开拓,在河南省文物局担任领导期间开创了河南文物的新局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1983年11月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为保护文物提供了法律保障和遵循。自1990年开始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1998年,短短的9年时间河南有18项考古成果入选,在全国高居榜首。郑州西山仰韶城、郑州小双桥、三门峡虢国墓地、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等一批重大发现重建了人们对历史的新认知。河南虽然文物众多,但长期以来世界文化遗产还是空白,杨焕成先生亲自推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0年龙门石窟作为河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凝结了杨先生大量心血作为古建专家,杨焕成先生经常到嵩山开展古建调查,进行古建保护,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期间由于长期的破坏和失于管理,河南许多古建筑毁坏严重,保存状态堪忧,为及时保护这些古建筑免遭彻底损毁的命运,杨焕成先生提出了先进行普遍性的抢救再进行重点修缮的思路,将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用,使大批古建得到保护和利用。河南现代化的博物馆建设也是从杨焕成先生任上起步的。继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后,1994年河南省博物馆新馆开始建设,并于1998年建成开放更名河为河南博物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建设的首批现代化博物馆之一。杨焕成南先生不仅全身心投入新馆建设,而且成为河南博物院第一任院长,在杨院长主持下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管理、服务、信息等各方面发生了质的  古塔文化完  飞跃,也带动了河南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992年开始举办河南省讲解员大赛,河南成为国内率先开展讲解员大赛制度的省。河南省讲解员大赛有效地锻炼了讲解员队伍,提升了博物馆讲解服务水平。

杨焕成先生是在1998年9月退休的。退休以后的他更忙了,全身心投入到了他喜爱的古建研究工作。2009年的一天,杨焕成先生到我办公室亲自将他刚出版的《杨焕成古建筑文集》送我,让我十分感动,翻开书页更让我大吃一惊,肃然起敬。书中收录的40多篇文章从上世纪70年代直到2009年,几乎每年都有文章发表。许多文章是在局长的任上撰写发表的,足见杨焕成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忘记自己的科研,也正是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才更进一步提高了作为局长的杨先生对整体工作的把握。

古建调查工作是杨焕成先生研究的基础。1964年杨焕成先生受委派到由文化部文物局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古代建筑测绘训练班”参加培训,从此走上了古建研究保护之路。50多年来杨焕成先生跑遍了河南的100多个县进行古建筑调查。他经常谈起饿着肚子调查古建筑的故事,有时甚至吃野果、树叶充饥。他的古建筑调查文章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1984年撰写的《济源古建筑调查记》一文,在引言中谈道:“20余年来,笔者对该县古建筑陆续做了勘察。”可见这篇文章是建立在20年调查基础之上的。另外,1991年7月杨焕成先生在日本出席足利市华雨藏珍之馆落成典礼。在不足九天的时间内考察了足利、日光、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名城,浏览了二十五处名胜古迹,回来后撰写了《日本古建筑见闻》,文中对日本建筑考察量之大,细节观察描述之详尽,与中国建筑对比之贴切,让人钦佩。

常年不间断的调查中,杨先生亲自勘察了350多座明清建筑,大量的调查和第一手资料的掌握是杨焕成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杨先生开始研究明清建筑的河南特色,陆续发表了试论河南明清建筑斗拱的地方特征》《河南明清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异同考》甘肃明清木构建筑地方特征举例—兼谈与中原“地方建筑手法”的异同》之后又发表多篇中原地方古建筑特征的文章,从梁架结构、斗拱、彩画等局部探讨其地方特征和建筑手法,为河南明清古建究和分期断代奠定了学术基础。

在进行古建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杨焕成先生将目光投向河南众多的古塔。1983年发表的《豫北石塔记略》对新乡安阳两地的23座石塔进行描述研究,梳理了时代特征和演变过程。之后连续发表10多篇文章对河南古塔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2003年发表的《河南古塔研究》2004年发表的《中国古塔河南最多》2007年发表的《少林寺塔林概述》值得关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详尽的统计保障了杨先生对古塔研究的全面、系统、细致而深入。从参加工作开始,60年来杨先生不曾间断对古塔的调查研究,出差每到一地都要调查统计当地古塔,并且详细记录,保存的记录古塔和古建筑的笔记本就有数十册。目前全国其他省研究古塔的文章和书籍中,还没有对古塔的详尽统计,谈到古塔数量也只是大概数。杨先生首次统计出了较准确的河南古塔数量,并且对各类型和各时代的古塔也都有详尽统计,统计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有了数据才能分析发展、传承、兴衰。仰赖杨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清楚地知道河南现存地面起建独立凌空砖、石古塔606座,其中北朝3座、唐代41座、五代2座、宋代37座、金代30座、元代95座、明清398座,加上摩崖石塔219座,总数825座,这个数据在全国首屈一指。

杨先生在古代建筑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17年第十九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上获得了“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杨先生虽然退休了,但是仍然承担许多河南和国家文物局有关古建的工作,为方便工作,河南文物局的原领导安排杨先生在文物局一楼与别人共用一个办公室。我2017年到河南省文物局工作,有时会到杨先生的办公室请教问题,他不大的办公室堆满了书籍资料,当时他正在编写《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一书,为保障内容的准确性,他经常到古塔遗存现场进行核对补充资料。有一次随行的同事在现场将他的照片发给我,80多岁的他在现场攀爬、跨越的危险动作让人非常担心,我马上通知工作人员一定要保障先生的安全。杨先生一丝不苟、忘我求实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感想的重要原因。

《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既是杨先生60年古塔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更是对古塔研究的提炼和升华。书中不仅完整记录了现存古塔,还对文献记载历史上存在过的古塔进行了记述。佛教传入中原后,最早在洛阳建立官办寺院白马寺,中国最早的木塔白马寺塔随之出现,之后西晋太康六年在洛阳建造的太康寺三层浮图成为中国最早的砖塔。书中以文献为线索,以现存古塔为基础,展现了完整的河南古塔的发展史,对研究中国塔的起源和发展传  ,,”  播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为可贵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杨先生广泛的调查和详尽的记录,加之“文化大革命”后杨先生受委派在省内调查文物被毁情况,实录了被毁古塔,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一些古塔被毁,但是杨先生的记录和资料完整保留了被毁古塔的面貌。书中辟出专门章节记述百余年来被毁的50余处古塔,对被毁塔的尺寸、形状、纹饰、题记等进行描述,还配以被毁前的照片,这些资料难能可贵,不啻是本书独具特色之处,更是杨先生对古塔历史资料保存的特殊贡献。

书中对河南古塔的特色和价值进行了专门论述。河南由于长期处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地区,所以河南古塔建塔历史早、时代连续性强、跨越时代长、保留的古塔数量多,特别是元代及其以前的早期塔全国最多,并且塔林多而价值高。书中展现了杨先生学识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河南古塔之类型、功能、建筑材料、抗震性能以及古塔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总百科之学术,成一家之言,可谓中国古塔研究的典范之作。

此书另一值得肯定之处是,考古报告式的写作风格和志书式的详尽资料,使本书堪为当代古塔的现状实录。罗哲文先生曾经谈道:“以往凡修史修志者,除引述前人史料之外,皆重在当代。因为当代记录既非前人所能为,也非后人所能做。”杨先生书中所述古塔材料尽可能详备,每座塔除描述塔之历史、结构、形制、装饰、题记等,各项尺寸尽量精准,对许多塔之建筑方法、细部做法、建筑粘合剂等都详细交代。除此之外,大量的实测线图、照片和图表将河南古塔真实的形象保留了下来。杨先生尽一切可能希望达到凭借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复原古塔的目的,这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古塔的“四有”档案、修葺古塔提供了材料和依据,体现了杨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老文物专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和可贵的担当精神。

梁思成先生对古塔对于中国风景和审美有过精辟见解:“作为一种建筑上的遗迹,就反映和突出中国风景特征而言,没有任何建筑的外观比塔更为出色了。”在文旅融合的当下,《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的出版,无疑为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古塔作为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屹立于华夏大地,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河南古塔自东汉随佛教传入,很快结合中原之固有建筑固有文化、固有艺术,形成中原特色,历朝历代随文化之演进,塔之形态、装饰、功能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塔文化附着了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基因塔文化的发展更是历史发展的缩影。我们读杨先生的《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实则是通过古塔品读华夏文明的根脉,品读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的伟大营造成果,品读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自信。

杨焕成先生《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不仅是他深厚研究功力的体现,透书见人,书的风格和撰写历程无不体现杨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精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精神、一丝不苟求实创新精神、为历史存志为后人拓荒的担当精神。杨先生身上体现的文物老同志这些精神和品质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敦煌所提出的文物人的“莫高精神”。我相信大家,特别是青年文物工作者,会从书中得到更多的有益启迪和新的激励,继续发扬文物人的优良传统,发扬“莫高精神”,在中原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精耕细作,深度耕耘,结出更多的硕果。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

                                                                                                                                    二零一九年十月一日

后记

1959年至今,我已从事文物工作60年,喜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很高兴经过近三年的磨砺,拙作《河南古塔建筑文化研究》即将付梓出版。60年来,我一直参与考古调查发掘、文物普査、古建筑调查研究等专业工作,并从事十余年文物行政管理工作。但由于酷爱古代建筑,所以始终坚持古建筑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古建筑中塔类建筑情有独钟,见塔就统计勘测,截至目前,经手统计的河南现存地面起建的古塔606座,摩崖雕塔219座,积累了一大批第一手古塔资料,且从不同角度撰写了几篇有关河南古塔的文章,一直打算在条件成熟时编著一本河南古塔专著。年复一年,时间过得真快,我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年龄不容再等了,故就已掌握的材料编此小书,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此书的出版,得到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陈爱兰同志和现任局长田凯同志等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经常关心、过问编辑工作,帮助解决问题。田凯局长在繁忙的工作中拨冗为本书作序。河南省文物局办公室李英华先生参与部分古塔现场补勘和资料核查等工作。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杨振威院长给予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该院李银忠余晓川二位主任提供诸多工作方便。该院王广建先生帮助打印文稿,扫描图片,校对文图等,做了大量初步编务工作。中州古籍出版社领导重视此书出版,承担本书编辑工作的同志认真编订,用心甚笃,付出了艰辛之劳。对以上单位和个人的帮助和支持深表谢忱。书中所采用的部分图、文资料未能一一注明出处,谨对相关专家学者致谢并表歉意。由于时间关系和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方家读者斧正。

                                                                                                                                       杨焕成

                                                                                                                                       二一九年十月八日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