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喜迎国庆佳节 弘扬传统文化

河南省非遗巡展走进郑州校园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李燕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09-25 17:56:25

9月22日至26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实验小学、郑州市盲聋哑学校·河南省盲人学校、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承办的“喜迎国庆佳节  弘扬传统文化——2020年河南省非遗进校园巡展”活动在郑州市举办。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彩珍,省实验小学校长王献甫、副校长张春玲,省盲人学校·郑州市盲聋哑学校校长孙建国、工会主席孙建伟,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校长左宪香、书记张鹏等出席活动并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

据了解,截止2019年12月底,河南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83个、代表性传承人3586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55个、代表性传承人9251名。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所)80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0个。

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先民的历史创造,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只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才能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只有后继有人,才能让非遗传承下去,才能不断激发它的内在生命力。我们结合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充分利用非遗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巡展活动,就是为了提升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人人保护传承的氛围,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伟大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一代代的更替、传承中发扬光大,结出硕果。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通过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感染力,提高非遗活力,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让广大青少年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播撒爱国主义种子,从而立德树人,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精选了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活动,其中展示类7个,分别为浚县泥咕咕(国家级)、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猴加官(省级)、灯谜(省级)、民间剪纸(市级)、面塑(市级)、布艺堆绣(市级),展演类6个,为豫剧(国家级)、河南坠子(国家级)、太极拳(国家级)、东北庄杂技(国家级)、古琴斫制技艺(省级)、赵庄魔术(省级)。同时,为了切实贯彻落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旅非遗发〔2019〕15号)关于推动非遗普及教育的有关精神,我们分别在河南省实验小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幼儿园、河南省盲人学校·郑州市盲聋哑学校、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等5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设立了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基地。基地的设立,意味着河南省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既能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还能丰富学校社团及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据悉,本次活动由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河南豫剧院青年团、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路之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附件1:背景材料.doc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