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凝心聚力出新彩 奋楫扬帆再起航——河南博物院“十三五”工作回眸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温小娟 文/图 孙海涛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1-15 09:30:13

 豫博文创“考古盲盒”

东周列国文物展厅

“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四神云气图

华夏古乐团演出现场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

从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到“金字塔·不朽之宫”特展,从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登陆央视《国家宝藏》到推出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从牵头成立河南省博物馆联盟、客家博物馆联盟到联合沿黄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再到创意无限的“考古盲盒”火遍全国……回望“十三五”,河南博物院从未停下探索创新的前进步伐,以开放的胸襟、国际化视野,迎来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高光时刻。

创建于1927年的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这些文物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明珠,串起并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着华夏历史五千年文明风采。

过去的5年,河南博物院努力克服主展馆闭馆维修带来的重重困难,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着力提升展览品质,擦亮服务品牌,借助数字科技手段让展柜里“国宝”开口说话,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前来触摸中原文化的历史文脉。

厚植文明基因,涵养百姓文化自信

2020年12月26日,注定是载入河南博物院史册的一个重要日子。历经5年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工程和3个月的试开放,河南博物院正式宣告全面开放。此次全面开放,既是对“十三五”的圆满献礼,也是对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加油鼓劲。

这是一次华丽的蜕变。阔别5年,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从室内设计到外观“妆容”更显庄重古朴、典雅大气。阔别5年,陈列展览“重磅”呈现,16个展厅悉数开放,推出了“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主题基本陈列以及“明清河南”“国宝特展”“中原楚国青铜艺术”“院藏明清工艺”“中原古代石刻艺术”“鲁迅的艺术世界”6个各具特色专题陈列,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感受数千年璀璨的中原文明。阔别5年,智慧导览、3D展示、5G互动、文创展区、田野考古体验等新技术、新空间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

“与之前系列展相比,策展视角、展示内容和方式均有显著提升,我们力图更好地诠释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母体地位和在黄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主干作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全面开放后随之而来的元旦小长假,河南博物院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博爱好者的“狂欢”,每天接待观众一万多人次。

“不入河南博物院,岂知五千年。”“基本陈列井然有序、层层递进,文创俨然全国顶级水准,走心了。”“九大镇馆之宝齐刷刷亮相,实在太赞了。再配合华夏古乐演出,高冷的文物有了温度,有了感情。”……从观众留言中可以窥见,他们所有的等待都在这一刻化为值得。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了解一个地方、读懂一个城市,应该先从博物馆开始。”过去的5年,为厚植文明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河南博物院在陈列展览、信息化建设、社会教育、对外交流、文创开发方面下了大功夫,走在了全国文博行业前列。

河南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荆书剑介绍,主展馆闭馆期间,在西配楼推出有常设展览“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打造了创新型文化品牌“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举办“金字塔·不朽之宫”“人民呼唤焦裕禄”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陈列展览80余个,并获得两个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项。此外,还举办各类教育活动6000多场,年平均接待观众150万人次以上,充分发挥了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职能。

扛起使命和担当,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博物院紧抓重大契机,率先倡议沿黄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

2019年12月23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在郑州正式成立,联盟筹备组和秘书处设在河南博物院,每两年进行一次召集单位换届选举。至此,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将共同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担当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使命。

想在前头,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在“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时,同步启动了《国家宝藏》“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活动,在黄河流域沿线九个省份分别选择一件代表性文物,以歌舞、器乐演奏等文艺形态,讲述国宝与黄河文化的渊源故事,呈现黄河流域各段不同风情、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这是“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后的首次发力,借助《国家宝藏》IP影响力,探索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创新表达。“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于2020年1月29日(正月初五)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关注。

持续打造、搭建馆际间交流合作的全新平台。“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河南博物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展示、宣传与文创活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由河南博物院集合黄河沿线9省区博物馆举办的文化文物IP衍生品设计联展“我的黄河,我的家”,参加了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用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向观众讲述精彩的“黄河故事”,可谓收获满满。

“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创文字、开历法,诸子百家、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在这里熠熠生辉、薪火相传。”在2020年12月26日于郑州举行的“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专题研讨会上,马萧林表示,联盟将持续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不断挖掘和揭示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黄河流域博物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传承创新融合,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全省乃至全国观众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国宝风采”、“考古盲盒”卖到脱销、远古乐器演绎现代流行歌曲《凉凉》《烟花易冷》……当下的河南博物院真的很潮、很“火”,成了国内文博界热议的“豫博现象”。

纵观当下的博物馆,已然成了人们了解历史、学习文化、欣赏艺术、教育研学、文化休闲的综合空间。博物馆能否受欢迎,不仅在于其馆藏有多少,还在于其有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满足观众的需求。

正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河南博物院更加注重传承、创新、融合——

不仅推出了一批高品位、高质量的展览,还在多样性开放服务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出“中原国学讲坛”系列讲座、打造“历史教室”社教品牌、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暑期国宝讲解小明星培训等;

将基本陈列展览延伸到舞台,重点打造的“华夏古乐团”成了我省知名文化品牌,不仅复活研究馆藏音乐文物,还演绎重现古代一幕幕鲜活的音乐歌舞场景;

借助网络高科技,让博物馆走进“云探国宝”直播间,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展模式,收获了千万级的流量;

成立文创办,不断开发出获得公众认可的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已开发了近600款的文创产品,以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进一步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信息化时代,展厅是有限的,但网络空间无限。在此背景下,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让“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说,我们想把那些无法展出的文物以短视频的形式,让观众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拿出手机就能零距离与文物“对话”,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中原历史、中原文化。

自2019年1月以来,《中原藏珍》以聚焦展现文物原貌和专家解读文物背后故事为主要内容,每周一期持续推出,这在全国博物馆界尚属首次,让观众形成了“追剧”习惯,吸引了数千万人次观看。该纪录片先后获得国际博协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大奖银奖、河南省“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奖”等多个奖项,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站在“十四五”起点上,河南博物院蓝图已绘就,以建设世界著名博物馆为目标,擦亮展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奋楫扬帆继续乘风破浪!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