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

来源: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来源作者: 方可杰 谢建华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1-29 09:38:34

前言

河南大调曲子亦称“鼓子曲”,是中原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曲种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曲友敬重的室内雅集之场,抑或是村民麦场地头的“针线笸箩”小唱,其大雅大俗的艺术形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大量唱段,极大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大调曲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和各级政府的关怀组织下,有关文化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对大调曲子的历史形成与流变、曲牌音乐探析、民间艺术家研究,尤其是对大量传统唱段的文学辑录,目前已正式出版和内部刊印的段子就多达近千。这些由政府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和众多曲友所做的大量工作与研究成果,不仅有着珍贵的文献价值,更对河南大调曲子的传承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河南大调曲子是由上百个传统曲牌独立或联套构成唱段的表演艺术,有着较为复杂和多变的音乐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其传承主要是在师徒和曲友间以口传心授的民间方式进行的。在当代生活中,虽然仍有这种现象,但对于大多数有志学唱大调曲子的爱好者来讲,已是不太现实的。随着我国文化教育的普及,能熟读乐谱的人越来越多。为此,把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优秀唱段记谱刊行,扩大其受众群体,对传承和普及大调曲子艺术,乃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纵观目前出版的文献,除曲牌理论探析、演唱光盘和为研究所记谱的个别名家唱段外,大都只是标有曲牌名的文学辑录,而以谱面记录出版的完整唱段集则少之又少,已成为其传播与普及环节中的短板,亟待予以重视。

对民间音乐的记谱,不仅要求全面的音乐知识,更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也正是大量传统唱段记谱刊行较少的原因之一。说到这里,《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河南桐柏县的谢建华先生和他的曲友。谢先生自小酷爱民间音乐,曾在原籍唐河任过小学音乐教师,且善板胡、三弦、手风琴等乐器,有着扎实的音乐基础。自2010年以来,在曲友的协助下,他走访了南阳各地的众多名家,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逐音记谱和编校,历经8年才完成。对已70多岁高龄的谢先生而言,其间所付出的劳动心血是可想而知的,实实令后学敬仰。

本集共选编不同时期的大调曲子唱段36首,其中既有表现艺人高度政治热情的新编唱段,也有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经典唱段。这些唱段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有着一定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本集所收编的传统唱段只是一次性记谱所形成的。由曲谱记录所体现的民间唱法,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定式,从而忽略其多变性和不同艺人的唱法。大调曲子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艺人各自嗓音条件和阅历的不同,即使是同一段子或曲牌,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而表现出多姿的艺术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特征。为此,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方能体会到大调曲子丰富灵活的曲牌结构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它的前身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戏曲工作室、河南省戏剧研究所、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等,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非常注重河南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院几代科研工作者和各地有关人士的合作下,出版了大量河南地方戏曲、曲艺、民间舞蹈等研究专著,这其中涉及河南大调曲子的就有《河南传统曲目汇编》大调曲子专辑一、二、三、四集(1963),《大调曲子初探》(1983),《河南曲艺史》(2007),《南阳大调曲子黄天锡三弦伴奏艺术》(2010)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大调曲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其表演形式也逐步由室内雅集、麦场地头走向舞台,走进校园和当代媒体,加之歌颂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局面。愿《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的出版,能为其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相信河南大调曲子这一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一定会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2020年8月1日)

《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主编方可杰简介: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苏夏教授学习作曲。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文史馆员。

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故土》、管弦乐《热巴舞曲》《大起板》,定音鼓协奏曲《风》及大量戏曲音乐等。主持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论河南曲剧音乐的调性扩展》《河南豫剧经典唱段的艺术特色与受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我国曲牌体剧种音乐与当代创作研究一一以河南地方戏为例》等。

《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副主编谢建华简介:

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城关镇。1962年唐河师范毕业,任过小学教师。1969年底响应上级号召支援山区,来到桐柏县,曾担任过桐柏县豫剧团乐手、司法局副局长、监察局副局长、县文联副主席等职。自幼热爱音乐艺术,尤其热爱南阳地区民间戏曲艺术。退休后全心致力于河南大调曲子曲谱的搜集整理工作,他访名家、查资料、历时八年,记谱整理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经典唱段,为河南大调曲子的传承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音乐文献资料。

序言

在中央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好形势下,《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的适时出版,无疑是南阳乃至中原曲艺界的一大喜事。

我热爱曲艺,尤爱听大调曲子。由于工作和友谊关系,从青年时起就有幸聆听和欣赏过许多大调曲子名家的演唱艺术。音乐一起,境界怡人,声情并茂,水乳交融,一唱一白,人物立马栩栩如生,或金戈铁马,或气冲斗牛,或柔情似水,或诙谐风趣;唱者忘我,听者如醉,众口接和,声震屋宇;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大千世界,生活长卷,三弦古筝声中,竟不知夤夜沉沉,迨东方既白矣。大调曲子惊人的艺术魅力,直令人拍案叫绝!它像一位仪态端方的幽谷佳人,一旦爱上,就会结下终生不解之缘。忆想张华亭先生的《大观灯》、耿耀德先生的《醉打山门》、张松亭先生的《秋江赶舟》、华彦昌先生的《小二姐做梦》、张居超先生的《潇湘哭黛》、张彦如先生的《叨鹌鹑》等,曲曲皆经典,篇篇尽珠玉。其感人之情、震撼之力至今犹记。然而,大调曲子属民间文学范畴,多少年来凭师徒相传口授心记,虽民间存留如凤毛麟角般稀少的手抄本,也大多是文字。斯人已去,人亡歌歇。遗憾的是它不像矿石那样埋于地下还有出土的时候,德艺双馨的一代大师逝去,其精湛艺术亦随之湮灭。可惜!可叹!

大调曲子原名鼓子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音乐古朴,雅俗共赏。其最早溯源,当是元散曲的北曲衍变而来。明清时期,吸收了北方流行的岔曲、杂曲及中原地方民歌,至清乾隆年间,始形成了一种以曲牌联缀为其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为中原曲艺三大曲种之首。近年来,大调曲子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记录、出版了大量曲目,发表了一些理论文章,但仍偏重于文字部分,而对其优美的、厚重的、风格各异的唱腔、曲牌等的记录,则仍是音乐工作者的重任。

近日,接好友曲艺艺术家胡运荣女士电话,始知桐柏县谢建华同志,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早已开始了这一工作。他在3年之前就开始给大调曲子代表性传承人黄天锡老师的唱段记谱,用简谱详尽记录了黄先生的代表曲目16个;在完成任务后,他和郭长重、白冬娥、王兆华等曲友陆续又记录了其他曲友的10多个曲子。他们多次与南阳、邓州、内乡、镇平、淅川等地曲友聚会,以曲会友,现场学习,切磋共勉。他们是在默默地、认真地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急迫的使命感从事这一工作的。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业,如他们这样的热心人实在不多,曲艺史不会忘记他们的劳绩。

谢建华等同志所记录的多是大调曲子中的代表性曲目,演唱者也是活跃在当代曲坛的代表性人物。如胡运荣女士就是“宛南曲圣”张松亭先生的亲授弟子,嗓音甜美,韵味纯正,行腔舒展自如,表演自然大方。她演唱的《黛玉叹月》是雅派风格中的经典作品。名人名段,各领风骚,从这部书中所记,亦可领略到大调曲子音乐唱腔曲牌之丰富多彩、风格之美丽多姿了。更可喜的是,桐柏县过去几十年没有大调曲子,从谢建华、郭长重诸同志始,又有了大调曲子。它像一粒种子,得桐柏山沃土、淮河源清流之培育、灌溉,必将茁壮成长,让清新优美的曲音久久地徜徉于青山绿水中。

这次《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出版,建华同志希望我写序。作为曲友,我慨然应允。我曾去过桐柏,寻淮河源,游水帘寺,山美、水美、树美、人美,绿意盎然,一派生机,祝愿桐柏曲艺像山水林木一样昌盛繁荣。

是为序。                                                                                                   

阎天民 于南阳市群众艺术馆  2019年9月16日


后记

历经八载,《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心情就是感谢,感谢这几年所有给予帮助的有关单位和朋友。

说起这些唱段的词曲记录,还缘于学唱大调曲子。几年前,曲友在学唱时发现,如有曲谱参考学唱会快得多,但几经寻找却很少,于是就萌发了对民间口头传唱或有音响资料的唱段进行记谱的念头,以方便广大曲友学唱。这一想法即刻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支持和鼓励。这期间,南阳各地的大调曲子名家黄天锡、闻振新、李先锋、梁起锋、杨运亭、张流长、宋光生、胡云荣、余春贵、杜思英、张家华等诸位先生,不仅在大调曲子的有关常识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还多次提供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极大促进了唱段汇集和记谱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野县文化局原副局长魏忠策先生,唐河县南阳第三师范学校前音乐教研室主任曹树勋先生,已故南阳著名音乐家杨全瑞之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原主任杨大恩先生,对本次工作也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帮助。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夏挽群先生多次提出修改完善的指导意见。南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作家阎天民先生百忙之中专门为此唱段集作序,并和南阳理工学院杨士俊教授、著名曲艺艺术家胡运荣、胡运龙和曲友温芝等,对所选唱段进行了认真审阅。特别是作曲家方可杰先生,对该书的立项及诸多专业层面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悉心指导,更使我们感激不尽。借此机会,向以上给予倾心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作为河南唯一的省级文化艺术科研单位,长期以来,对河南大调曲子的基础理论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能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扶持项目并得以出版,还特别要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表示由衷的感谢!研究院打印室张东青女士在打谱和版面编校方面不辞辛苦,做了大量工作,这里也特别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对大量流传于民间的唱段进行词曲记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我们对河南大调曲子的研究尚浅,虽几经审校,字里行间仍难免会出现不妥之处,诚望业内方家海涵指正,我们不胜感激。

谢建华 于2019年2月

关于记谱的几点说明

出书念头一产生,即深感其难度大、压力大、责任重。平时记点谱仅为自己方便,记得不准无损别人,若书上谱子不准甚或有误,不仅起不到该书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那该书的存在还有何意义?我们的音乐知识、文学知识、记谱能力有限,对大调曲子这门艺术并不大熟悉,将老艺人们高超、复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唱、奏技艺搬到书上决非易事。

现将具体操作中的一些情况予以说明:

一、关于记谱的依据

大调曲子的曲牌(亦称调门或牌子)一百多个,每个曲牌各有其特定的旋律(即曲调,俗称调子),这仅是个基本格式,它不像歌曲那样永恒不变。由于曲词字数、演唱者水平等的差异,除少数曲牌如【打枣杆】【罗江怨】【倒推船】等对字数、旋律乃至板数的程式化要求较严格外,其他大多数曲牌均可灵活多变,只要不突破其基本旋律框架就行。老艺人们的唱、奏技艺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对唱词和旋律的处理各有千秋。此外,还受演唱环境、伴奏者水平、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其即兴性、随意性较强,所以圈内有“十唱九不同”之说。别说是同一曲子不同人唱,即便同一曲子同一人唱,每次唱总会有小异。因此,谱上所记仅依其记谱当天的唱、奏音像资料,此外的演唱、伴奏,除仅有的几位大师级老艺人外,都不可能与谱子完全吻合。

二、关于唱词的更动

事实上,大部分曲子唱词中都或多或少有错别字、词。网上发表的加字幕的曲子,其字幕上有错别字,甚至一些唱词书上也有。这与历代艺人传唱过程中以讹传讹有关,与曲词的辗转传抄有关。历代艺人学曲子大多是口传心授,有些曲友演唱的曲子其实就是听别人唱听会的。由于曲友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曲中的关键字、词、人名、地名等,仅知其音不知何字,教唱者、学唱者、演唱者和听众都无人也无从去推敲、考证,因此是其音不是其字的现象多少年来似乎已是常态,不足为奇了。

然而,当唱段一旦搬到谱子上,形成文字后,所有唱词便一目了然,特别是内行读者,出于对大调曲子的关心、责任感,定会对唱词中的谬误批评、指责,甚或嘲笑演唱者无知,讥讽记谱者无能。更为严重的是,若谬误得不到纠正,还可能被另一部分曲友视为样板而受其误导,曲谱反倒成了传播、扩散谬误的载体。对于记谱者来说,这就是罪过。所以,记谱者有责任把好唱词的文字关。

为避免上述严重后果发生,每当一曲记完后,除反复校对、修改旋律和音符外,对唱词文字的校订更须下大功夫。重点是关键字、词、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等,必须准确无误。稍稍存疑,即要反复推敲、考证,查阅有关资料、工具书,向资深老艺人请教,与原演唱者研讨,向曲艺作家如阎天民老师、孙建英老师请教,落实、确认后方予改正。此过程复杂、麻烦,且耗时费力,但价值显而易见,因此深受曲友尤其是原演唱者的欢迎与赞赏。不过,也确有一些曲友对修改其唱词(含音符)不太理解、不愿接受,记谱者还得耐心地予以解释。

三、关于音符的更动

大调曲子的唱词本,各个曲目逐段落都标有所用曲牌名。老艺人们对各曲牌的旋律都能运用自如,拿到新词张口就能将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套进相应旋律中,正是这种“新词套老调门”的传统唱法,很容易使旋律音高和曲词语言的平仄声调(即曲词语言的自然腔调)的结合出现问题,即很容易使个别关键字、词的发音改变。字音改变使人听起来其字义、词义也变了,这便是老艺人们所说的“字韵不当”的毛病。

汉字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声调上的特点。如某唱段唱词中有句“半途而废臣不愿”,其中“废”字是去声,若读作阴平,听起来就是“匪”。原唱旋律是:“废”的声调效果是阴平,让人仅凭耳听就是“半途耳匪”了。这就需要根据内容和字义,调整个别音符予以纠正。比如改成: 那么“废”字的声调便为去声,唱出的字音才准确而不被误解。这就是所谓的“字正腔圆”之“字正”的含义。再如:听起来是“请归家”,若改成:那就听得清清楚楚了。

类似情形在其他曲子中亦常见,但并非通篇排查、纠正,仅限于对个别重要的、关键的字、词。其依据是以南阳方言和河南中州韵的声调(四声)为标准,与普通话中该字、词的声调可能不一致。确切地说,唱词声调是以南阳话口音为准,不是以普通话声调(四声)为准来变更其音符。

四、关于转调(也称变调、移调)的问题

传统大调曲子的定调,以男声为例通常多用F调,但有几个曲牌如【石榴花】【上小楼】【老剪剪花】等,须转为C调,即1=C(或前5=后1),三弦的定弦由F调的1 5 1变成C调的4 1 4,随即改变指法。根据现代的记谱习惯,统一按F调记谱,即保持F调的唱名固定不变,把C调旋律音符转换成F调音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谱”。如:C调是:按F调记就是:此记法使谱面调号一致,为初学者的演唱特别是伴奏减少许多麻烦,可避免演唱者“搭不上调”和伴奏者变弦、变指法。本书中曲谱均按F调记谱。

五、关于“一人唱众人和”的记法

作为南阳大调曲子的艺术特点之一,有“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即演唱者演唱到某些曲牌如【银纽丝】【老剪剪花】【满州】【太平年】【呀呀哟】【罗江怨】等,其唱腔中皆有程式性的或重复上句唱词的重句,或添加了“哎、咿、呀、哟”等的衬字,或增补了“太平年、年太平”“呀儿哟、咿儿哟”“三朵花儿开啷当一枝莲花落”等的衬腔。此时,伴奏者和曲场内的曲友、听众便一起介入唱之,圈内称此为“和腔”或“接腔”。这就是“众人和”的概念。亦即正规音乐术语“伴唱”之含义。

综观散见于民间的一些有曲谱的唱段,在须“众人和”的重句、衬字、衬腔之前,通常标注有加括号的字或词,如“帮、伴、和、接唱、帮腔、众接、接腔、众和”等,以提示下句即须“众人和”了!但问题是:上述标注的字、词因不同的记谱者各自酌定难以统一,其重句、衬字、衬腔有的加了括号,有的未加括号。此现状定会给初学者和广大读者造成一些误解和困惑。故此,本书将所有唱段中须“众人和”处的前面,统一标注为伴唱,其衬字、衬腔、重句亦加上括号,以便与主唱词相区别,主唱词中个别处,亦有加了括号的衬字,但其前面只要未注明伴唱,就仍由演唱者独唱。

六、关于个别曲牌名的更动

如【慢阴阳】改为【阴阳句】,【快阴阳】改为【飞板阴阳】,【满舟】改为【满州】,【诗片】改为【诗篇】,【软书】改为【软诗篇】,【叠罗】【迭落】改为【叠落】,【茨儿山】改为【呀呀哟】,【北柳】改为【北流】,【打枣】改为【打枣杆】,【洛江】【落江】【罗江】改为【罗江怨】,【扬调】改为【阳调】等。其依据是辛秀、长溪编著的《大调曲子初探》一书。该书所用的曲牌名,大都经过诸多专家考证。特此说明。

上述,乃笔者在学曲记谱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向读者和曲友们作以汇报,以求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帮助。虽已尽力,但水平所限,难免有误,恳请指正。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支持我们的专家、老师,朋友、曲友。谢谢大家。

谢建华 于2019年春节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