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

来源: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来源作者: 方可杰 谢建华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1-29 09:38:34


后记

历经八载,《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心情就是感谢,感谢这几年所有给予帮助的有关单位和朋友。

说起这些唱段的词曲记录,还缘于学唱大调曲子。几年前,曲友在学唱时发现,如有曲谱参考学唱会快得多,但几经寻找却很少,于是就萌发了对民间口头传唱或有音响资料的唱段进行记谱的念头,以方便广大曲友学唱。这一想法即刻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支持和鼓励。这期间,南阳各地的大调曲子名家黄天锡、闻振新、李先锋、梁起锋、杨运亭、张流长、宋光生、胡云荣、余春贵、杜思英、张家华等诸位先生,不仅在大调曲子的有关常识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还多次提供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极大促进了唱段汇集和记谱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野县文化局原副局长魏忠策先生,唐河县南阳第三师范学校前音乐教研室主任曹树勋先生,已故南阳著名音乐家杨全瑞之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原主任杨大恩先生,对本次工作也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帮助。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夏挽群先生多次提出修改完善的指导意见。南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作家阎天民先生百忙之中专门为此唱段集作序,并和南阳理工学院杨士俊教授、著名曲艺艺术家胡运荣、胡运龙和曲友温芝等,对所选唱段进行了认真审阅。特别是作曲家方可杰先生,对该书的立项及诸多专业层面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悉心指导,更使我们感激不尽。借此机会,向以上给予倾心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作为河南唯一的省级文化艺术科研单位,长期以来,对河南大调曲子的基础理论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河南大调曲子唱段选》能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扶持项目并得以出版,还特别要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表示由衷的感谢!研究院打印室张东青女士在打谱和版面编校方面不辞辛苦,做了大量工作,这里也特别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对大量流传于民间的唱段进行词曲记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我们对河南大调曲子的研究尚浅,虽几经审校,字里行间仍难免会出现不妥之处,诚望业内方家海涵指正,我们不胜感激。

谢建华 于2019年2月

关于记谱的几点说明

出书念头一产生,即深感其难度大、压力大、责任重。平时记点谱仅为自己方便,记得不准无损别人,若书上谱子不准甚或有误,不仅起不到该书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那该书的存在还有何意义?我们的音乐知识、文学知识、记谱能力有限,对大调曲子这门艺术并不大熟悉,将老艺人们高超、复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唱、奏技艺搬到书上决非易事。

现将具体操作中的一些情况予以说明:

一、关于记谱的依据

大调曲子的曲牌(亦称调门或牌子)一百多个,每个曲牌各有其特定的旋律(即曲调,俗称调子),这仅是个基本格式,它不像歌曲那样永恒不变。由于曲词字数、演唱者水平等的差异,除少数曲牌如【打枣杆】【罗江怨】【倒推船】等对字数、旋律乃至板数的程式化要求较严格外,其他大多数曲牌均可灵活多变,只要不突破其基本旋律框架就行。老艺人们的唱、奏技艺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对唱词和旋律的处理各有千秋。此外,还受演唱环境、伴奏者水平、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其即兴性、随意性较强,所以圈内有“十唱九不同”之说。别说是同一曲子不同人唱,即便同一曲子同一人唱,每次唱总会有小异。因此,谱上所记仅依其记谱当天的唱、奏音像资料,此外的演唱、伴奏,除仅有的几位大师级老艺人外,都不可能与谱子完全吻合。

二、关于唱词的更动

事实上,大部分曲子唱词中都或多或少有错别字、词。网上发表的加字幕的曲子,其字幕上有错别字,甚至一些唱词书上也有。这与历代艺人传唱过程中以讹传讹有关,与曲词的辗转传抄有关。历代艺人学曲子大多是口传心授,有些曲友演唱的曲子其实就是听别人唱听会的。由于曲友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曲中的关键字、词、人名、地名等,仅知其音不知何字,教唱者、学唱者、演唱者和听众都无人也无从去推敲、考证,因此是其音不是其字的现象多少年来似乎已是常态,不足为奇了。

然而,当唱段一旦搬到谱子上,形成文字后,所有唱词便一目了然,特别是内行读者,出于对大调曲子的关心、责任感,定会对唱词中的谬误批评、指责,甚或嘲笑演唱者无知,讥讽记谱者无能。更为严重的是,若谬误得不到纠正,还可能被另一部分曲友视为样板而受其误导,曲谱反倒成了传播、扩散谬误的载体。对于记谱者来说,这就是罪过。所以,记谱者有责任把好唱词的文字关。

为避免上述严重后果发生,每当一曲记完后,除反复校对、修改旋律和音符外,对唱词文字的校订更须下大功夫。重点是关键字、词、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等,必须准确无误。稍稍存疑,即要反复推敲、考证,查阅有关资料、工具书,向资深老艺人请教,与原演唱者研讨,向曲艺作家如阎天民老师、孙建英老师请教,落实、确认后方予改正。此过程复杂、麻烦,且耗时费力,但价值显而易见,因此深受曲友尤其是原演唱者的欢迎与赞赏。不过,也确有一些曲友对修改其唱词(含音符)不太理解、不愿接受,记谱者还得耐心地予以解释。

三、关于音符的更动

大调曲子的唱词本,各个曲目逐段落都标有所用曲牌名。老艺人们对各曲牌的旋律都能运用自如,拿到新词张口就能将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套进相应旋律中,正是这种“新词套老调门”的传统唱法,很容易使旋律音高和曲词语言的平仄声调(即曲词语言的自然腔调)的结合出现问题,即很容易使个别关键字、词的发音改变。字音改变使人听起来其字义、词义也变了,这便是老艺人们所说的“字韵不当”的毛病。

汉字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声调上的特点。如某唱段唱词中有句“半途而废臣不愿”,其中“废”字是去声,若读作阴平,听起来就是“匪”。原唱旋律是:“废”的声调效果是阴平,让人仅凭耳听就是“半途耳匪”了。这就需要根据内容和字义,调整个别音符予以纠正。比如改成: 那么“废”字的声调便为去声,唱出的字音才准确而不被误解。这就是所谓的“字正腔圆”之“字正”的含义。再如:听起来是“请归家”,若改成:那就听得清清楚楚了。

类似情形在其他曲子中亦常见,但并非通篇排查、纠正,仅限于对个别重要的、关键的字、词。其依据是以南阳方言和河南中州韵的声调(四声)为标准,与普通话中该字、词的声调可能不一致。确切地说,唱词声调是以南阳话口音为准,不是以普通话声调(四声)为准来变更其音符。

四、关于转调(也称变调、移调)的问题

传统大调曲子的定调,以男声为例通常多用F调,但有几个曲牌如【石榴花】【上小楼】【老剪剪花】等,须转为C调,即1=C(或前5=后1),三弦的定弦由F调的1 5 1变成C调的4 1 4,随即改变指法。根据现代的记谱习惯,统一按F调记谱,即保持F调的唱名固定不变,把C调旋律音符转换成F调音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谱”。如:C调是:按F调记就是:此记法使谱面调号一致,为初学者的演唱特别是伴奏减少许多麻烦,可避免演唱者“搭不上调”和伴奏者变弦、变指法。本书中曲谱均按F调记谱。

五、关于“一人唱众人和”的记法

作为南阳大调曲子的艺术特点之一,有“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即演唱者演唱到某些曲牌如【银纽丝】【老剪剪花】【满州】【太平年】【呀呀哟】【罗江怨】等,其唱腔中皆有程式性的或重复上句唱词的重句,或添加了“哎、咿、呀、哟”等的衬字,或增补了“太平年、年太平”“呀儿哟、咿儿哟”“三朵花儿开啷当一枝莲花落”等的衬腔。此时,伴奏者和曲场内的曲友、听众便一起介入唱之,圈内称此为“和腔”或“接腔”。这就是“众人和”的概念。亦即正规音乐术语“伴唱”之含义。

综观散见于民间的一些有曲谱的唱段,在须“众人和”的重句、衬字、衬腔之前,通常标注有加括号的字或词,如“帮、伴、和、接唱、帮腔、众接、接腔、众和”等,以提示下句即须“众人和”了!但问题是:上述标注的字、词因不同的记谱者各自酌定难以统一,其重句、衬字、衬腔有的加了括号,有的未加括号。此现状定会给初学者和广大读者造成一些误解和困惑。故此,本书将所有唱段中须“众人和”处的前面,统一标注为伴唱,其衬字、衬腔、重句亦加上括号,以便与主唱词相区别,主唱词中个别处,亦有加了括号的衬字,但其前面只要未注明伴唱,就仍由演唱者独唱。

六、关于个别曲牌名的更动

如【慢阴阳】改为【阴阳句】,【快阴阳】改为【飞板阴阳】,【满舟】改为【满州】,【诗片】改为【诗篇】,【软书】改为【软诗篇】,【叠罗】【迭落】改为【叠落】,【茨儿山】改为【呀呀哟】,【北柳】改为【北流】,【打枣】改为【打枣杆】,【洛江】【落江】【罗江】改为【罗江怨】,【扬调】改为【阳调】等。其依据是辛秀、长溪编著的《大调曲子初探》一书。该书所用的曲牌名,大都经过诸多专家考证。特此说明。

上述,乃笔者在学曲记谱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向读者和曲友们作以汇报,以求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帮助。虽已尽力,但水平所限,难免有误,恳请指正。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支持我们的专家、老师,朋友、曲友。谢谢大家。

谢建华 于2019年春节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