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博物院里赏王铎

来源:工人日报 来源作者:奚同发 文/图 燕子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2-18 09:31:37

本文作者在河南博物院欣赏王铎书法作品

河南博物院新展出的王铎书法原迹及拓片共三幅,分别是草书诗作六首手卷、行书《望白雁潭作》诗轴、浚县大伾山摩崖石刻手书拓片,可谓件件珍品。记者借着春节假期前来欣赏,收获满满。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一生历“贰臣”,曾因节操而被后人不耻,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成为后世之瑰宝。他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我省孟津县,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顺治元年(1644年),跟随钱谦益降清,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61岁。

王铎可谓书、画、诗全才,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素有“南董北王”之称,直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其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流转自如,力道千钧。因为他个人的预知,所以,有意而为之地给后人留下诸多墨迹,并由儿子组织刻石《拟山园帖》,亲家组织刻写了《琅华馆帖》。另外,加之他本人勤奋有加,“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故而墨迹传世也多,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书法在日、韩颇受欢迎,尤其日本极其推崇,并衍生出“明清调”的书法派别,甚至把他列为第一流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据传,王铎22岁放江南主考时,轿前有两杆大旗,各写“十载寒窗读书苦”“奉母命不出难题”。人们见他是年轻书生,不像饱学之士,便私下议论不过是官家少爷凭爷老子而上位,不是说不出难题,而是只知“子曰学而时习之”。王铎轿内一笑,果然第一场出了此题。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场、第三场均是同题。众学子搜肠刮肚也无法应对,交白卷者众。发榜后,众学子拜师请教,王铎当众挥毫一气呵成七篇,篇篇奇文,才惊四座。于是,别人家中魁挂匾是“江南才子”,而王家是“才压江南”。

而他的“神笔”传说,则是入阁拜相时,皇帝让他写一幅“天下太平”匾额,结果楷书巨匾挂上,一片赞扬声中,有人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此时,王铎手握颓笔掷向匾额,十分精准补位,以至于皇帝龙颜大悦,出口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同时,又是各体兼能,风格多样。河南博物院的三种王氏墨宝,足以令观者欣赏到他的书法之结体险峻,偏旁易位所带来的侧倾动感,“飞沙走石,天旋地转”,以及节奏明快、变化稳健,放收自如、疾缓有度,枯实相连、笔尽处求不尽的高超运笔之法。尤其是草书诗作六首,长470厘米,纵27厘米,292字,56行。卷尾跋语7段,前6段均为段春湖所跋,第7段为于寿之所跋。书作日期“丁亥九月十九日”,为顺治四年,王铎时年56岁。长卷充分展示了他“一笔书”的饱满生动、气脉贯通。此书一气呵成,转折顿挫,虚实呼应,行与藏,润与枯,用笔简而拙,流畅而韵足,且尽显挥洒八极、信马由缰,以墨书心意之态。读来令人感叹王铎命运多舛,竭心虑于书丹,下笔如有神!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