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见证改革开放与城镇化进程——读报告文学《丰年之路》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墨白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2-26 10:51:45

曾臻的长篇报告文学《丰年之路》终于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间,她数易其稿、呕心沥血。《丰年之路》以位于郑州市金水区西北部、当年人口不足800人的宋砦为背景,描写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中原腹地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从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逐渐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8万多元、资产雄厚的明星村所经历的艰辛历程。

从农民变市民、从农村变社区,宋砦人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落地与城镇化的进程,宋砦的村民脱贫致富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的过程,是中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案例。而《丰年之路》的叙事,则是以宋砦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宋丰年为主线来展开的。

《丰年之路》一书分上、下两部。上部十一节讲述了宋丰年从1948年出生到1976年第一次被选为生产队长的人生经历。在讲述宋丰年坎坷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作者不回避主人公在成长的路途中所遭遇的青涩,苦难的生活也培育了宋丰年充满豪气、义气、血气的性格。

《丰年之路》的下部,作者用十六节篇幅解读了“宋砦之谜”“宋砦现象”“宋砦模式”,透过鲜活的生活来探视宋砦行政村这个中国治理体系中最小的单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变的深层原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继续围绕着宋丰年,从人的情感出发,为读者呈现出了宋砦人所具有的精神财富。

在《丰年之路》里,首先令人感悟到的是宋砦人的思想解放与“借脑工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宋砦人充分利用地处郑州近郊的区位优势,敏锐地抓住全国兴起的改革发展热潮的先机,受市场经济意识启发,从粮农到菜农再到果农,率先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果敢地投入市场经济大潮。宋砦人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持续解放思想的同时,也突破成规广招人才,实施“借脑工程”,只要是人才,他们陆续请来,委以重任。宋丰年说:“智者就是向众人学习。”

体制改革与企业管理也是《丰年之路》着力表现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宋砦人逐步改革“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集体分配做法,发展到后来的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他们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架构。在对待土地问题上,与城郊多数农村将集体土地一次性卖出或建房后通过租赁获得收入不同,宋砦人坚持通过明晰产权,实现集体、企业和村民“三赢”,在城市化进程中,把各种激励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

“怎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怎么办!”这是宋丰年的名言。在《丰年之路》中,他的这一“名言”有着丰富的体现: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按照可持续发展思路,自觉地与城市规划建设接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旧村改造;他们大力发展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稳妥地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失地、失业、失利问题,使农民分享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红利……

但宋砦人最大的精神财富莫过于一种在富起来的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丰年之路》中,我们读到,他们从教育入手,使赤脚的庄稼汉成为被城市文明熏陶下的新市民。而从农民到市民内质的转变,宋砦人经历了一个“内化”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所有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让群众参与进来,一起沟通协商来丰富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思路,让村民能在集体事务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拥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宋砦发展到今天,有许多经验,其中一条是有一个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村委会和基层党组织,这是宋砦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根本保障。

宋丰年与宋砦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在《丰年之路》里,作者写家族、写村庄、写社会、写人情,而更多的笔墨是写宋丰年在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才使宋丰年这个饱经风霜的人物带着人间烟火一步步走来,那样亲切,栩栩如生。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