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石磊文集》——戏曲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来源作者:石磊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3-01 15:29:34

《石磊文集》导读

我省著名戏剧家石磊先生集四十余年心血铸成的《石磊文集》,最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共分五卷七册:

第一卷本卷蒐集了石磊先生发表于全国各大媒体和在全国性的有关戏曲艺术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稿,曾于1999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此次再版,作者对原来收进去的文章做了较大的调整,后又续入近些年他发表的重要文章,从哲学、理论、剧作观、剧目、表导演艺术、舞台美术及戏曲音乐诸多方面,论述了他的艺术主张,构成了他戏曲新古典主义哲学和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一书曾荣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的优秀作品奖。

第二卷《中国豫剧第一批创作剧目——樊戏研究》系石磊先生2002年7月正式立项、2003年9月结项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是一部全方位研究豫剧艺术的第一位专业剧作家、豫剧改革的先驱——樊粹庭先生剧作的专著,历时一年有余,近四十万言。2003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戏曲界、特别是在豫、陕两省戏曲界产生过一定影响。2007年4月曾荣获由河南省政府颁发的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的优秀作品奖。此次出版《文集》石磊先生又将它收集进来是把它作为戏曲新古典主义的剧作观来展示。

第三卷收录了石磊先生的十二部剧作,其中包括《皇綾记》(上集狸猫换太子、下集打龙袍)《秦少游与苏小妹》《梦龙与春香》《香帕遗恨》《女贞花开》《大宋英烈》《义烈女》《三娘》《寻儿记》《宇宙锋》《白莲仙子》《三上轿》等。这些剧作大部分均经过了舞台实践,有些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

石磊先生的剧作,立足于观众,立足于舞台,立足于市场。不唯“官本位”是从,不以“专家”意志为然,不为“获奖”所诱惑,不做附庸风雅的文章。重故事,重情节,重情趣,重生活,不惟“思想”。在呈现形式上,尊重传统,敬畏传统,不唯创新,更反对怪异。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很少获奖,但却深受广大戏曲观众的喜爱。此即他本人所标榜的新古典主义戏曲的艺术特色。

第四卷收录的是石磊先生于2007年完成的一部、被评审组评为优级的、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该课题站在研究台湾文化与戏剧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前台湾文化和戏剧的生态分布的高度,论证了豫剧之所以能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台湾同胞认可和喜爱的艺术品种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尤其对自1992年两岸文化艺术界解冻以来,发生在两岸豫剧表演艺术团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和这些交流与互动对两岸豫剧界在剧目生产、表演艺术、演出模式及舞台设置诸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等都作有详尽论述和深刻分析。

石磊先生曾五次应邀赴台导戏和多次应邀参加海峡两岸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在台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和搜集到千余张图片,其中包括张岫云在越国富国岛时的创业照、毛兰花与其做为国民党“国大代表”身份的丈夫朱振家之生活照及台湾军政界要人如蒋介石、宋美玲、蒋经国、郝柏村、李登辉、文化名流张大千、于光中、柏杨和英相萨契尔夫人观看豫剧时的照片,均弥足珍贵。所以,该卷是一部文图并茂、生动翔实、可供政府资询、专家学者研究和关心两岸豫剧事业者阅读和参考的较好读品。

第五卷收录了石磊先生的剧评、影评、散文、杂文近百篇,其中包括有对豫剧界的杰出艺术家,如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王秀兰、桑振君及豫剧中的重要流派“祥符调”等的专章研究,但更多的是其对戏曲界(包括京剧)中青年艺术家的介绍和评介。现代豫剧评论界所出现的一些术语和对一些有影响的艺术家之定位,如“豫剧舞台上的美神”(谓陈素真)“现代豫剧之父”“豫剧改革的先驱”“樊戏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四大历史剧、四大神话剧”(谓樊粹庭)“祥符五朵云”“豫剧十二大名旦”“汴京三王”“小生之帝”(谓王素君)“河南关肃霜”(谓王敬先)“汴京金凤凰”(谓关灵凤)“北派豫剧”“当代豫剧第一大青衣”(谓张宝美)……等等,均是首次出现在石磊的文章中。台湾豫剧中“张(岫云)派艺术”的提出,也是首次出现在2001年元月在台北社教舘为台湾豫剧创始人之的张岫云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石磊先生的发言中。实践证明,这些艺术新概念的提出,也都得到了业界人士和广大戏迷观众的认可,被广泛的引用在他们各自文章中。

石磊先生不仅是擅长编、导、理论的作家,还喜爱参与社会活动,由他发起、组织、操办的一些社会活动,如《纪念陈素真大师逝世一周年》的学术、演出活动,《纪念樊粹庭先生诞辰80周年》的“樊戏”展演,《'94全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王素君舞台风华六十年》、为“汴京三王”代表作《王金豆借粮》进行的音配像(这是豫剧第一部音配像作品)……都倾注着他的心血,我们从本卷所收录到的这些文章中,均可寻觅出这些活动的蛛丝马迹。 石磊先生还是一位影片品鉴家,尤爱国外影片,特别是OSCAR获奖影片。本卷收录的《盘点OSCAR》一文,即系其对这些影片的剖析和评介。通过这些可以透露出他对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及人民的认识。对国产影片、尤其是对张艺谋作品所提出的某些批评,也都中肯和到位,反映出作者对电影这个戏剧品种的艺术理念和追求。

当前,我国文化艺术界里的一些所谓批评家和媒体,见人言好事,把本应是非常严肃的文艺批评,变成了“媒”婆保媒拉纤、拉拉扯扯,吹吹捧捧。如上,作者对国产片和对张艺谋其人、其艺的批评,以及一卷中收录的对戏曲影片《风雨情缘》、对桂剧《泥马泪》、对豫剧《真假附马》及《豫剧旦行表演八病》等的批评,均显示出本书作者的胆识、责任与人品。常香玉大师收回艺人陈百玲的“小香玉”艺名的事件,在我国文艺界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真要人站出来表态时,大家又表现出过多的唯唯诺诺、讳莫如深,好像是怕得罪什么人似的。“好,你们不说,我来说!”一时间,荧屏上、报刊上出现的均是石磊先生的身影和文字,《答新华社记者问》一文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征得常大师家人的同意下,本卷还收录了常大师临终前的《声明》(全文)和《遗嘱》(节选),这些文字都是首次曝光,故弥足珍贵。

石磊先生,一生想办一个戏曲剧团,想走当年豫剧改革之先驱樊粹庭的路,实现自己对戏曲艺术理念的实践,但终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实现。本卷中收录了他关于《承包河南省豫剧一团方案》及上书河南省文化厅的《关于筹建河南豫剧研究院的企划报告》两篇,也算是对作者的一种抚慰吧。

此外,卷中收录的《蒋氏父子与台湾豫剧》《张国荣,我们也爱你》《36年梅兰芳开封赈灾义演纪实》《梅兰芳与豫剧五大名旦》《严正声明——“一场不该发生的官司之反诉”》等文章,亦煞是好读,建议大家不妨一看。

石磊先生近影

作者简介: 

1944年生于河南开封。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生班,受教于张庚、郭汉城、阿甲门下。为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一生致力于戏曲新古典主义艺术理念的创立。

主要作品有戏曲论著《中国豫剧第一批创作剧目——樊戏研究》《海峡两岸豫剧艺术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传记文学《陈素真画传》《感悟常香玉与陈素真》,剧作《女贞花开》《秦少游与苏小妹》《三娘》《芦花记》《寻儿记》《义烈女》等,以及《石磊文集》五卷。

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田汉文学论文奖,河南省第三、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戏剧大赛编剧、导演及音乐作曲诸多奖项。应台湾国光豫剧团之邀,曾五次赴台导戏、讲学,被誉为“大陆鬼才编导”和“学者型戏剧家”。二〇一三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河南省剧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石磊戏曲理论暨作品学术研讨会》。

名家解读石磊及其戏曲新古典主义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上,石磊祭出了新古典主义大旗,正逢其时。——郭汉城(中国戏曲理论界泰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寓教于美,寓理于情。——阿甲(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享有“中国的斯坦尼”之誉)

“新古典主义”是有针对性的。它是在粉碎四人帮不久,改革开放初期,整个文艺界痛定思痛,对中国戏曲自六十年代以来在极左政治(七十年代达到顶峰)戕害下所遭受的惨痛破坏进行反思,在拨乱反正的思潮里提出的。它是建立在对极左政治下的文化体制、艺术理念的批判的基础上的。

在当今知识分子的现状下,石磊的可贵,在于他没有泯灭一个艺术家的纯粹性、责任感和对艺术事业的激情。——田中禾(中国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

石磊先生打出的新古典主义旗号很棒,是一个好东西,是一朵花——一朵坚持开放在戏曲百花园中很绚丽的鲜花。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新古典主义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由古典主义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文艺理论概念。石磊在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上,对戏曲新古典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定位,他认为:戏曲新古典主义即借恢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那种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宗旨,来践戏曲改革之实,这即是戏曲新古典主义的实质所在。也就是说,它既是改革的,又是继承的;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既是开放的,又是传统的;既是开来者,又是继往者;既面对现实,又承接历史。——王永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石磊先生的所谓“戏曲新古典主义”戏曲理念,在当代戏曲审美中是一种新的戏剧观主张。这种戏剧观主张,抱根守长、固本求新,与时俱进,是符合戏曲“中和之美”的美之规律和审美情趣的。这些理念上的追求和坚守,可督使演员从模仿型思维转向为创造性思维,启迪、推动并督促演员的创作欲望……——杨  菲(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在自由追求下任何一种独立的前进与认真的思考,都与生俱来地伴随着孤独。但是石磊在孤独中坚守,在大家都在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之道上前行的时候,他却在走自己的道,走自己不同于主流的一条道,不怕小众和另类,就是把自己所坚守的戏曲理想,在古典主义的旗帜和民本关怀的实践下下走下去,走到底,既能获取更多百姓的掌声,也能够把一些剧目留传下去。在主流的豫剧作家之外,也有石磊这样思考独立、人格自由、成果丰硕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每一个戏曲从业者的敬重。——谢柏梁(中国戏剧评论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文学系主任)

石磊是一个“另类”,他在戏曲发展近30年的历史当中一直不去赶时髦,没有按照1949年以来大家习惯的按照政府的指挥棒指挥所走的路子,没有走按照评奖模式进行戏曲创作的路子。石磊对他理论和创作都有自己的选择,并且对这种选择有着一种极为清醒的认识,即戏曲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石磊提倡的“新古典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年梅兰芳先生提到“移步不换形”的主张有某种相似之处,而当历史一波三折之后,石磊的戏剧主张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和肯定。——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豫剧(甚至所有戏曲)实在不适合“崇高的论述、伟大的论题”,《中国公主杜兰朵》就背负了太大的包袱,编剧魏明伦已经够厉害了,可是其中还是有一些勉强矫造。《秦少游与苏小妹》直接从原本就流传在中国的故事中取材,趣味由衷流出,节奏掌握顺畅,台上悠游自在,台下怡然舒适,这就是“好戏”。——王安祈(台湾著名戏剧家、台湾清华大学戏剧戏主任)

不炫博、不矜奇、不自是、不遗美。——吴凤翔(台湾豫剧团创始人)

石磊是全能型戏曲工作者和艺术家,石磊的理论观点、理论主张是符合戏曲发展和戏曲理论发展趋势的,石磊倡扬“贫困我们的舞台装置,豪华我们的表演手段”等等主张,非常有价值。——刘  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梅兰芳博物馆馆长)

戏曲界能撰戏文者未必能演能导,能唱会做者未必能撰戏文,能导兼能撰文者难寻。于石磊则不然,上台能粉墨登场,青衣闺门可扮,花衫老旦能演;卸妆点拨指挥,排演新剧,驾轻就熟;下台可构思撰文,编撰传奇,斐然成章,付诸舞台,供人欣赏。人有“多面手”之称,信不虚也。放目国中,亦属凤毛麟角。——李铁城(著名诗人、河南省文联文史处处长)

我很喜欢这个青年人,倒不是因为他很崇拜我的艺术和仰慕樊粹庭先生,而是因为他这个人对戏曲艺术的由衷热爱和执著的追求。我曾对石磊说过:豫剧界的希望都寄托在象你这样的青年身上了。他虽然很年轻,却非常懂戏,是真行家。他是我艺术上的知己,我们结下了忘年交。——陈素真(著名豫剧大师)

石磊先生活得自由、洒脱、自在,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委曲求全,没有阿谀奉承,而是靠自己近乎癫狂的追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且在自己的人生下半场,仍那样地充满青春活力!——李新叶(著名女作家、《开封日报》副刊部主任)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