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从《汲黯传》解读忠廉勤能

来源: 来源作者:宋志军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09-09 16:17:51

汲黯作为汉武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其一生历经沉浮,几度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在伴君如伴虎、相互倾轧、勾心斗角的官场,能够始终做到被朝廷信任、同僚敬重、百姓爱戴、后世敬仰,可以说是极其难得,千古一人。就连一向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喜欢颂歌盈耳,同时又待人苛刻、屡施雷霆之怒的汉武帝也说:“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要知道在他执政的五十四年里,十三位丞相除一人在他死后留任外,其他十二位有五位下狱治罪和自杀,七位被免。而屡逆龙鳞的汲黯竟能善终,死后哀荣,还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真算是奇迹了。

奇迹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密码?近读著名作家李乃庆的又一力作《汲黯传》,掩卷深思,略有所得,遂成此文。

大臣是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的道德品格、干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百姓是否乐业。特别是封建王朝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对于大臣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忠廉勤能上。而在汲黯身上,这四个字被他践行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忠,忠诚,忠心。在朝廷完全操控大臣生死荣辱的前提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很多人为了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往往把忠理解为“忠一人”,一切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以皇帝的好恶定行止。在遇到雄才大略的明君时,还能保持一些节操,做成一些事情,而遇到荒淫无度的昏君时,则很难保全自身,甚至会附迎媚上,助纣为虐,看是忠臣,实为佞臣。而汲黯则不同,他把“忠一人”和“忠天下”统一起来,在汲黯看来,忠君、忠国、忠民是不可分的。“社稷之福乃百姓之福,君王的江山乃百姓的社稷,百姓衣食无忧,君王就江山稳固”。汲黯祖上世代公卿,到他已是第七世。显贵的出身、严格的家教,使汲黯这个“官七代”身上丝毫没有骄奢淫逸,而是严格自律,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在其入仕之后,终其一生,他都是这么做的。他屡次向汉武帝进言,广纳天下贤才;屡次犯颜直谏,直指皇帝的缺失;畅所欲言,直言大臣的优劣;不畏权势,敢于尽职尽责。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在《汲黯传》里,我们可以读到很多“金句”,由汲黯的口中说出,但每每会让读者“眼前一亮”,由衷地生出同感。

廉,廉洁,清廉。“廉”与“贪”形成对照,是官员从政的第一要求。然而自古及今,很多人对于“廉”的认知停留在不贪钱物上,而真正的“廉”还体现在不贪名、不贪功、不贪位上。汲黯在历史上以廉明著称,他所持的“廉”就是不贪利、不贪名、不贪功、不贪位。他从太子洗马进入朝廷,历任过朝廷很多官职,太子洗马、谒者、主爵都尉、中史大夫、右内史等,位列九卿,又多次出任东海太守、淮阳太守等地方大员。他在任朝廷官员时,在京城生活朴素,不居高宅华堂,而且长期将妻儿置于濮阳老家。在出任东海太守、淮阳太守时,他体恤民生、爱民如子,从不为自己立功、立名。他不仅自己不贪利、不贪名、不贪功、不贪位,而且对于那些表面公勤、暗地里另做一套的“两面人”深恶痛绝,多次痛斥。比如对于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廷尉张汤,汲黯就曾多次在汉武帝面前指责他:“你身为正卿,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制天下人的邪恶欲念。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都一事无成。相反,错事你竭力去做,大肆破坏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尤为甚者,你怎么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并怒不可遏地骂他,“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对于田蚡、主父偃、公孙弘等阿谀奉承的权贵,汲黯也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为伍。对于先为知己、后来做了大将军的卫青,他也是待之如初,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他之所以能做到如此高风亮节,是因为他对于名利荣辱看得很开的缘故。

勤,勤奋,勤勉。这是看一位官员对待职守的态度。很多官员把勤字用在了干事的时间多少上,而汲黯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他的“勤”更多地体现在对于重大事情、重要决策的思考决断上。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汉武帝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东越,就折返而归,对汉武帝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过去,不必多虑。”这样的行为看,汲黯怎么也不像个“勤政”的官员。但当水灾发生,皇帝派他前往救灾时,他却跳到水里,带头堵决口,并说决口不堵住,就不上岸。他到东海和淮阳做太守时,经常深入百姓、体察民情,又体现出一片勤政爱民的赤子之情。汲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行路的时候也不忘思考国家大事。可见,表现在汲黯身上的“勤”不仅仅是“身勤”,还有“心勤”“思勤”。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重视实事求是、务实重干,而不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扎花架子。

能,能力,才干。官员要有所作为,没有能力不行。可能力也有真假,花拳绣腿看上去也是能力,但却无用。真才实学有时候朴实无华,却能临机发挥,派上大用场。汲黯无疑是有着卓越才能的大臣,他的能力体现在上报国家、下济黎民上。朝廷之上,他每每建言献策,忠言进谏,匡扶时弊,推行仁政。汲黯多次向汉武帝进言,在全国范围举贤纳士,为国家延揽人才,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朱买臣等都是通过举贤而入仕的,这其中不乏汲黯的功劳。对于匈奴的战争,汲黯向汉武帝大胆举荐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将领,为汉朝抗击匈奴起到了很大作用。汲黯的“能”还体现在临机决断、一心为民上。他去河内郡视察火灾,但当他走到河南郡,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之灾,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父子相食时,便假借皇帝的符节,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并不怕承担假传圣旨的罪责。他在任淮阳太守时,因为身体多病,汉武帝允许他卧阁而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使地方政务荒废,而是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汲黯作为汉朝一代名臣,在后世的知名度并没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朱买臣等名气高,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东方朔的滑稽故事、朱买臣的马前泼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他也不像张汤、卫青、张骞等有名,因为他的故事没有他们的故事那么著名。汲黯一生,大多在汉武帝身边做事,任地方官员时,也是奉行无为而治。可以说,他是一个做实事而不务虚名的人。但在河南省淮阳县,汲黯的名字却深入百姓心中。因为在他最后的从政岁月里,汲黯在这里生活了七年,死后还葬在了这里。临近的郸城县汲冢镇,就是因为汲黯的坟墓在这里而得名。

《汲黯传》的作者李乃庆,近年来著述不断,《史官》《无路之路》《博物馆长》等长篇小说一经问世,广受欢迎。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史研究员,长期担任太昊陵博物馆的馆长,又担任过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工作的关系使他对于地方的历史名人了解很多,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又使他总想把这些历史名人从尘封的历史中呼唤出来,为淮阳的地方文化增光添彩。本着一颗赤子之心,李乃庆近年来先后创作了《秦楚情仇》(上下卷)、《符氏三皇后》、《汲黯传》等。据说他的另一部新作《黄霸传》也已经完稿,不久即将面世。

一部好的小说为什么会吸引读者读下去,无外乎这几个因素: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命运多变,情感真挚的人物引起读者的共鸣;哲理深刻,妙语连珠的文笔开启读者的思考。《汲黯传》做到了以上三点。这部小说情节动人,语言生动,充满着人文人情,好似邻家大哥在讲述一位熟人的故事,并不像一些历史小说那样,端着高大上的姿态,不食人间烟火。正如作者所说,这部书是他写作最累的一部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多次流泪的一部作品。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