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申凤梅在《智收姜维》中的表演艺术

来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来源作者:罗云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1-10-11 10:34:41

从神到人 由浅入深

《智收姜维》描写诸葛亮平定南中叛变,安定了蜀汉内部之后,请旨兴师北伐中原,在天水关一战收服姜维的故事。当时的形势是,蜀汉人力物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认为两国无法持久共存,不伐魏就有灭亡的危险,不如以攻为守,避免坐而待之。尽管诸葛亮对争取全局战争的胜利缺乏信念,但还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对付曹魏的战事上,于公元二二八年春天,亲率主力出兵北攻,连克三城,一时关中大震。申凤梅依据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对人物的深切感受,着力把一个“忘身忧国,力图统一”的老年诸葛亮,发现人才、重视人才,敢于把敌人营垒职位不高的中郎将姜维收服,选拔为蜀汉大业的继承人的远见卓识、高风亮节,以真实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表演特色将诸葛亮呈现在越调舞台上。

长期以来,戏曲舞台上的诸葛亮不仅作为理想的化身和贤明的丞相大加赞颂,而且对那充满神话般的传奇色彩,渲梁得无以复加。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火烧博望,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木牛流马,巧布八卦阵,空城施计,七擒孟获,五丈原禳星,甚至气死周瑜借吊孝之机“猫哭耗子”用哀杖把周瑜的阴魂捣散。还有那把常年从不离手的羽毛扇,和惯用的锦囊妙计亦是神乎其神,把诸葛亮表现的高深莫测,成为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的“超人”,不知何时,出现在越调舞台上的诸葛亮更是故弄玄虚夸张失真。一身道士装束,脚拖布鞋一步三幌,加上那把神扇,不许翻转扇面朝向观众,只要一摇就能计上心头,完全成了能掐会算的半仙之体。申凤梅在逐步加深对诸葛亮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后,一扫旧戏舞台上的低俗表演,扬弃封建迷信,确立人性化的塑造方法,让诸葛亮走下神坛还原为人的本色。

首先从人物的外部改穿八卦衣,足登高靴,羽毛扇只作为诸葛亮的心爱之物,赋予人格化的象征意义;而内在注重深层揭示人物的情感色彩,突出性格的刻画和精神世界的展现。在舞台的行动中让观众感受到诸葛亮不是“神算”而是“人谋”,他的才能和智慧,是长期观察、分析汉末兼并战争和政治形势的结果。既有“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矛盾心态,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大力强化人物的真实性、可信性,创造出有血有肉、可亲可感、活生生的诸葛亮形象。

重情入理 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

诸葛亮是在第二场“孔明闻警”出现,感情上的震动和变化是很大的。整个决策和部署都是在这里想定,以后各场只是他布置实现的结果。这场戏又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场,给观众什么印象是十分重要的。申凤梅的表演:在淡雅的音乐声音中幕徐徐拉开,背身而立的诸葛亮认真信心地察看挂在帐壁上的战势图,并用手中的羽毛扇微微指着图上的进攻线路。战争的顺利进展使他满意的含首表示,随之回身,轻快的搧动着羽扇。在这先藏后露的动作亮相中,让观众看到这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风度。这就不是为上场而上场,而是作为三军统帅的必然行动,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正当诸葛亮满怀着激动的喜悦心情,赞叹七十三岁的老将军赵云神威不减当年“不愧常胜将一员”。申凤梅运用对比手法传达诸葛亮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反映,先是抬起二郎腿的坐定,羽扇轻摇,仪态从容,等待赵老将军得胜回营。探马回报“赵老将军在天水关前被困!”这突如其来的凶信使诸葛亮惊震不已,徒然起身,气随之上提,屏住了呼吸,双目直视前方,身处危险的赵老将军如在眼前。一个刹那间的停顿,身体难以支撑,左手颤抖捋髯,略失常态,随“丝鞭一锣”又颓然坐下,而后极力使自己镇定下来。稍倾,沉着而又急促地命“速速再探!”声音虽低却有份量。诸葛亮首先想到赵云的安危,速派关兴、张苞“各带轻骑八百,分为两路,飞驰天水关前,解救赵老将军,不得有误!”语气斩钉截铁,特别强调了“飞驰”、“解救”,并在“不得”之后一个顿挫,紧接“有误”,坚定有力,十万火急。借突出事态的危急,渲染紧张的舞台气氛。显示出作为军事家重于调查了解和应变能力。

在这“惊闻应变”一段中,这段戏把诸葛亮由兴奋转惊骇到镇定的情绪变化过程表演得起伏跌宕,动中有静,急中有稳,紧中有慢,张驰相宜。既不使人感到惊恐万状,手足无措,而失去丞相身份面又表现出他复杂的心情。这里的表演既情绪饱满,富于激情,又适当控制、分寸适度,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当马岱下场后诸葛亮转身背手闭目陷入沉思。在“大慢板”长过门的伴奏下,心事重重地踱步到左后中的帐门外遥望天水关。透过背象让人感到诸葛亮的内心似海潮澎湃激荡。回过身来起唱“探马报赵将军打了败仗,不禁我心腹事涌上胸膛......”一段。借助台词的交待和眼神的视象流露,把观众带到了回忆以往的情境之中:卧龙岗上的隐居生活:三顾茅庐的知遇深情:赤壁大战的雄威:平定南方的谋略......。从回忆中又回到现实,不觉黯然伤神。“到如今我年迈名将凋丧,待何人继承我大任担当?”前途的渺茫,使他沉浸在悲观情绪之中。申凤梅借助越调的板式变化,旋律的延伸,把声腔的低沉、压抑和内心的痛惜、忧虑溶为一体,以此引发观众的感情共鸣。那把羽毛扇随着表演的起伏,时扇时停,有轻有重,物随人动,借物传情。

马岱回营禀报:“天水关领兵布阵之将,名叫姜维。”诸葛亮疑问地:“噢!姜维----?”这里以重起轻收的念法,把声音拖长,而后轻轻收住。其潜在意思是:我怎么没听说过此人。在思索时马岱说道姜维杀法骁勇,是员虎将,并有狼牙箭一支呈上。这一新发现引起诸葛亮的注意。立即接箭在手,边细看、判断,边踱步从马岱面前走到左中台口。此时是眼在箭上心在姜维。当闻知姜维是马遵帐下小小的牙将中郎,不由惊讶的高声说出:“牙将中郎?”倒吸一口凉气,向后退了两步。其内心活动是:万万没有想到我用兵数十年竟然败于牙将中郎之手!更加引起高度重视,上前紧迫的问及姜维的家事。深感此人非同一般,不但不忌恨打败自己的敌手,反而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暗暗庆幸遇贤才良将,心情豁然开朗。这段重点戏是诸葛亮的情绪又一次大的转折,直接决定着他未来的行动——“有山人重定计排兵点将,要收那姜伯约降顺汉王。”诸葛亮和马岱的对白一问一答,环环紧扣,情势逼人。申凤梅对节奏安排:于紧凑之中见变化,起伏之中求强烈,注重内心的挖掘和人物情绪变化的层次,以及他深思熟虑决定收服姜维的过程,把诸葛亮爱才求贤的迫切心情不但凝聚于眼神之内,而且表现在行动之中。

如果说第二场是诸葛亮为收用姜维作好了思想准备的话,那么第三场“智传三令”即是他在军事上所进行的周密布署。诸葛亮在鼓乐声中,众将士列队以待,以稳健的步履、羽扇纶巾的风貌,调兵遣将指挥若定的气度,出现在中军宝帐,威武雄壮,仪态万方。申凤梅以此情势表达诸葛亮要收有姜维的决心。关兴、张苞进帐回禀“赵老将军回营来了”诸葛亮闻此如释重负,忙站起身来激动地传出“快快有请!”当看到赵云施礼帐前,申凤梅是以慰问的口吻“老将军,你回营来了?”亲切之中又带有自己的歉意。鲁莽的魏延出言不逊,激怒了含羞带愧的赵云,意欲重赴战场决一死战。申凤梅的表演为之一怔,连忙喝退魏延,下得位来以至诚真挚的感情劝慰赵云。

“老将军你莫要羞愧难当,

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祥。

想当年长坂坡你有名上将,

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

到如今年纪迈发如霜降,

怎比那姜伯约血气方刚。

虽说你今一天打回败仗,

怨山人用兵不当你莫放在心上。”

这段唱很重要,申凤梅很注意唱腔的伸展、沉稳、含蓄,以词达意,以声传情。不但体现出诸葛亮对部将赵云的体恤,关心,爱护,敬重之情,还要把他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回避,不推卸,敢于引咎自责,一个政治家的伟大胸怀,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不少观众多次看过《收姜维》,对这段唱词亦能熟背。然而,每当申凤梅演到此处,观众总是暴以热烈的掌声。申凤梅也总是为此而激动,不但和赵云的感情更加亲近,而且和观众的心紧紧相系。心理沟通,使台上台下形成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是多么向往和满足这种活的交流,所达到的理想境界。

诸葛亮在此场戏中的舞台行动,因对象不同,人物关系不同,思想感情和气氛变化也有明显的区别。对赵云是以心交心的方式,安慰老同事,在诚挚亲近的关系中,既做了思想工作又交待了搬请姜母的任务,以求圆满和谐。一支将令传给性格老诚、忠厚、细致的马岱,其态度安祥而平静。二支将令传给虎虎有生气的关兴、张苞,对元勋的遗骨,倾注了长者对晚辈的热切期望。面对马岱、关兴、张苞唱到:“你三人扣定连环战,战姜维,只战到一更、二更、三更天。......”申凤梅加快唱的速度,层层推进,造成强有力的情势,到最后一句“将人马埋伏凤鸣山。”唱腔嘎然而止。用干净、简洁的收煞,显示出诸葛亮儒雅中透出雄才大略的威仪。传三支将令时,诸葛亮深知魏延鲁莽傲强、喜功好胜。申凤梅有意放慢唱腔速度,稳扎稳打,给观众一个缓冲的机会,使其静听不误。对魏延作认真细致的布署中,既鼓励又严格要求。“只许你败不许你胜”字字千钧,令出如山不容返顾。最后以高亢雄浑昂扬的拖腔唱出“收姜维就在凤鸣山。”饱含着诸葛亮对收服姜维的坚定信念。加上困惑不解魏延“扎扎扎,呼呀呀”的叫声,气氛非常强烈。三次传令,各不相同。申凤梅从特定情境和特定人物关系出发,表现诸葛亮周密而严谨的布署,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神情。

最后一场“收服姜维”,这是诸葛亮拟定决策,布署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以智为上的攻心战。全场是以叙述性的大段唱腔贯穿始终,没有大的舞台行动,容易平铺直叙。需避免因缺乏声色而使效果减弱。诸葛亮要劝降一位血气方刚的骁勇之将谈何容易。如何能让观众确实相信诸葛亮收服姜维至关重要。基于这种情况,申凤梅以唱的声势和内在气度准确地展现出人物的精神境界。诸葛亮于高岗之上,观看到单枪匹马奋力冲杀的姜维,仍是那样的刚强骁勇“手执银枪往上闯”时,申凤梅的表演沉稳大气,凸现诸葛亮以居高临下之势,稳操胜券之态,正重而善意的规劝“姜将军你不必逞刚强,四下埋伏俱是将,为只为要将军共保汉邦。”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之下,姜维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用兵比我强”,而下马不战。这是作为劝降姜维的第一个层次。诸葛亮背身伫立,透过环抱的群山,遥望长空启唱“远观东方天将亮”。申凤梅以一个奔腾向上,高亢旷远的“导板”大甩腔,描画出诸葛亮高瞻远瞩、气壮山河的雅姿伟魄。当闻言姜维不战,回身视之微微一笑,表明了:姜维不战乃吾预料之中也。而后接唱“姜伯约他不战我另有主张。”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另有主张”。申凤梅把诸葛亮成竹在胸,坦然自若,雍容大度的情绪溢于声腔之中。紧接着命令众将休把狂弓放,“姜将军可是一位英雄儿郎。”这段唱把诸葛亮缜密、舒卷、惬意、豁达表现的热情洋溢。下土岗后弹尘整冠以礼相见姜维,众将上前护卫,用羽扇示意众将退开,“我看姜将军哪里!”随后一个开怀畅笑。申凤梅笑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笑出诸葛亮由衷的爱慕之情。唱“可喜将军把汉降”,吐露他那求贤若渴的热切心声。并在与姜维对唱的小空隙中加上极为生活自然的语言,使姜维感到诸葛亮丞相的谦恭和蔼,能够容人的雅量,反而自愧“身陷重围,脸上无光”。这第二层次不但打消了敌对情绪,还解除了姜维的思想负担,二人的感情也有所接近。为进一步说服姜维作好了铺垫。在最后一个层次里,申凤梅是以叙事抒情的唱来达到收服姜维的最终目的。从三顾茅庐一直铺叙到激战天水关。几乎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经历。申凤梅认为在这里诸葛亮决非自我炫耀,而是以真心实意回顾他的战斗历程,说明贤才良将的重要,和他对人才的渴求心理。申凤梅演唱,对姜维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似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如江河东流,九曲回肠。时而平静缓行,时而浪叠千层,有紧有慢,起伏多姿。配合动作的进退若谷,分合有致。充分表现了为国为民、重才爱将的暮年诸葛亮的思想、气度、风采。

在最后的唱做中,申凤梅紧紧抓住诸葛亮与姜维的交流,随着诸葛亮内心感情的起伏,外部动作不断变化。时而把姜维引向前去,时而与姜维聚拢一起,分合之际构成舞台的动感,营造出炽热的情感氛围。句句肺腑之言,致使雪融冰解,犹如春风化雨。姜维被深深打动,对识才之举,重才之情感佩万端,心悦诚服地跪拜诸葛亮。申凤梅把沉着、稳炼、深情、豪迈、高风亮节的诸葛亮演得朴素里透潇洒,自然中含深沉,以丰满、深刻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固本求新,强化声腔艺术

一个剧种的主要特色,即在于它的音乐唱腔。越调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擅长唱功戏。《收姜维》中的诸葛亮是以唱为主,唱词竟达三百句之多,用唱描绘心理,披露感情,叙述事由,交代细节。“唱”成为塑造诸葛亮舞台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如何唱好,唱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让观众耐听、爱听,并能经久不衰,是申凤梅几十年所致力追求的。可以说她对越调声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即从此戏开始。申凤梅由旦角改唱须生的,在舞台实践过程中,她总觉得原有诸葛亮的唱腔单调、死板,就不断试着把旦角的演唱技巧稍加变动应用于诸葛亮的唱腔中。老师和同行们认可,观众也较满意。初步得到一点效益。后来,申凤梅和老艺人金凤楼(艺名“假宝贝”)同台演出,她曾一度唱过大调曲子,嘴口特别灵巧,又很会唱,观众美誉为“螺丝转嘴”。她把扮演的男女角色,采用曲剧的旋律,揉进越调声腔之中,听起来别有风味。另一位是久负盛名的张秀卿(艺名“大宝贝”)人称“盖河南”。她多才博学,有着深厚的功基,在《天水关》剧中演诸葛亮,不但吸收河南一些剧种的唱腔,还广泛摄取外剧种的精华,丰富了越调的声腔艺术,对申凤梅变革诸葛亮的唱腔产生一定的影响。

申凤梅为了改变一句唱腔,往往费尽心思,有时半夜想起来一句,就坐在床上哼熟,第二天找主弦反复练习,当晚在演出中试唱,得到观众承认、欢迎,就算过了“关”,否则再重新琢磨。有一次她在出发的火车上,听到播放常香玉演唱的《花木兰》,她那种大胆地借鉴和锐意改革精神,对申风梅鼓舞很大,开始想突破越调唱腔固有的局限性,把手伸向其他剧种,把曲剧、豫剧、河南坠子、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旋律,演唱技巧,吐字运腔的方法,作为参考借鉴或加以融化吸收。这种“拿来主义”,并非是轻而易举的照搬,而是一次再创造。如周总理生前所要求的:是化学的化合,不能是物理的混合。广泛的吸取,融会贯通,是为了丰富自己剧种的唱腔色彩,掌握音乐造型手段,更好地运用唱腔叙事抒情,表达人物的思想、气质、精神、风貌。《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已是暮年,整个唱腔运用越调的慢板、倒板、流水、十字头、垛子等板式,根据唱词的内容,情绪的需要统筹安排。在平稳之中求变化,平里见奇,有气势,有声色,不同凡响。以“平”表现诸葛亮的沉稳儒雅,以“奇”展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第一句“五腔”“想起来当年征渭南”,唱到“南”字上翻了个高腔,似仙鹤凌空,扶摇直上,然后稍作回旋,延伸远放。申凤梅以流畅、昂扬的行腔流露出诸葛亮豪情壮志和对此战取得胜利的喜悦。每次演唱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申凤梅唱腔的表现力不在于图解人物的语言,而是着力挖掘诸葛亮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探马报赵将军打回败仗”一段,是用“大慢板”为基调来处理,以缓慢的节奏,低沉委婉的旋律,抒发诸葛亮的沉重心情,以及对赵云安危的关切和忧虑。使观众随着唱腔的情感色彩,沉浸于压抑的后气氛之中。第三场,诸葛亮面对赵云唱“老将军你莫要羞愧难当”的“十字头”是段重要唱腔,主要展示诸葛亮崇高的品德,伟大的情操。申凤梅处理时不惜笔愿,层层点染。原来“怨山人用兵不到你莫放在心上”一句,唱腔太平淡,难以表达诸葛亮深厚的情感。她融进了河北梆子的“大六度”的旋律,把“怨山人用兵不到”放到高音区,于“不到”上扬起拉长,使唱腔浓烈、深厚、深远;并在“莫放在”三字后边加上轻微的笑声,诸葛亮慰藉老将之心,和勇于引咎自责的博大胸怀使观众心感身受为之叹服。诸葛亮唱“我也曾借东风从天而降,火烧战船、大战赤壁、烧得那曹营的兵将只剩一十八名老弱残兵回许昌。”一句三十九个字,只用越调传统唱法,显然过于平庸而缺乏气势。申风梅吸收了坠子的曲调,用一个渐进式的上行音,一气呵成,势如排山倒海,显现出诸葛亮回顾当年赤壁大战席卷曹兵的壮观情景。诸葛亮夸赞姜维“老将军回营他对我讲,姜将军你又有忠。你又有孝,你又有刚。你又有强,忠孝刚强文武全才世无双。”在这里借鉴了京剧的旋律,用越调的起板方式,每一个“你”字都是闪板起,而后项板唱“忠孝刚强文武全才”一板两字,紧凑有力,再把“世”延长,强调突出,落到“无双”。以说代唱,似珠落玉盘,声响不断。用节拍推进节奏的变化,造成热切浓厚的气氛,倾吐一腔爱慕之情。

作为河南地方越调剧种,其声腔艺术是生活中语调的夸张和加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申凤梅在唱腔中不但保留下来,而且经过精心安排,得到更好的发挥。特别注意语言的语气、语调、语势的表达形式,使音乐性、口气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清新舒放,明快畅达。最后一场,劝姜维的“垛子板”,是在姜维唱罢“身陷重围,面上无光”音乐收住,申风梅以破格的清唱衔接自如,“说什么打了败仗”似说犹唱,然后上板“面无光,两军阵上一胜一败,一败一胜古之平常。”“古之”两个字半说半唱,滑音而下,音断气连,一个蓄势之后,语气强调,含意突出,略带笑声,吃重地接唱“平常”。这里有唱、有说、有笑,若断若连,既有气息和音量的控制,又有情绪和分寸的把握。不露痕迹于音律中求其自然,得其神情,使诸葛亮更加亲切感人。尤其是诸葛亮最后几句唱腔:

这是我计不周用兵不当,

也是将军你习兵法智胜孙庞。

老将军回营他对我讲,

姜将军你又有忠,你又有孝,

你又有刚,你又有强,

忠孝刚强文武全才世无双。

离茅庐以来我就把贤访,

到如今才遇伯约将中郎。

因此事山人发兵将,

兵扎祁山收忠良。

渴望将军归我邦,你是将,我是相,

有什么军情大事同坐大帐共商量。

唱腔由平稳转向激情,层层推进,充分发挥“垛板”的连续优势,直把诸葛亮的思想情感推向高潮。

申风梅在诸葛亮的唱控中,加了不同的笑声,是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唱与笑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朴实而富有情味。申凤梅非常注重低沉与高亢、舒缓与急促的自然调节和音色的明暗对比。与此同时还讲究吐字归音,从不为了迁就唱腔而倒字,也不为机械的讲究字而妨碍腔圆,在字正腔圆中更多的发挥本剧种的音韵美。她认为只有让观众听清词意,才能通晓情理,才有可能为人物的行腔归韵所吸引。

自申凤梅上演《收姜维》以来,诸葛亮的表演和唱腔不知经过多少次改动,对那些唱着不舒服、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她总是反复推敲一改再改,然后从中选择最能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案,尽可能丰富和完善,常演常新,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如果说《收姜维》是演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改出来的。申凤梅回顾四十多年来演《收姜维》所走过的创造道路,感触最深的就是:艺术贵在创新。戏曲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会有强盛的生命力。

1956年由《天水关》“凤鸣山”一折改编成大戏《收姜维》,到1980年重新加工修改,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智收姜维》,此剧经历了二十四年的创作过程,演出数千场。这是一条继承、借鉴、改革、创新、发展的艺术道路,是集众人智慧之大成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申风梅塑造的诸葛亮形象,不但是越调的精品之作,而且已作为戏曲艺术发展的典范载入史册,昭示后人。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