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17位特殊的“小客人”在河南博物院学做“豫博工匠”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李燕 通讯员:化夏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2-08-31 09:41:58


“渴望”的表情是这样的

“我在豫博修‘文物’,开心!”“我在自己修复的‘文物’陶盘上画了彩虹,比在纸上画得美多了。”8月27日下午,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迎来了17位特殊的“小客人”。 他们是河南省直文明办推荐的荣获全国青少儿才艺新春盛典最佳风采奖的孩子们,应邀来河南博物院参加“豫博工匠”文物保护修复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由河南博物院与河南省文明办合作举办。

课堂的纪律是这样的

他们通过参观、听课而了解了博物馆文物修复知识之后,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对破损的“文物”进行了拼接、粘接等简单的修复过程体验,并对修复完成后的瓷盘进行二次创作,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和纹饰,增加修复完成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传统技艺有初步的认知,提升民族自豪感。


汲取”的表情是这样的

近年来,国内外博物馆将文物修复保护过程有选择地向公众或特定群体开放,以唤起公众的文物保护热情。这种方式深受好评。随着故宫博物院《我在故宫修文物》影片的走红,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文物保护修复的关注与参与热潮。故宫“文物医院”的预约开放,更是为时下青少年研学提供了新奇独特的“博物馆产品”,也引起一些博物馆的初步效仿。

但所有以上实践都鲜有“学术成果”亦未形成青少年研学的成熟课程设计,更没有标准化的持续实施。本活动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让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在新时代从幕后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满足未成年人对博物馆深度探索的好奇心,提升未成年人对博物馆的热爱程度,培养他们对文物修复和工匠精神的敬仰之情以及未来的拥护和参与热情。

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安称本活动特点是专业性较强,由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修复师作为课程的指导老师,社教部门给予配合。不仅能了解展品的历史,还能更具体地了解文物出土的状态,造成破损或病害的原因和修复的目的,并了解相应的修复过程和修复手段,让体验者对展品的认知具有深度和广度,熟悉展品所承载的历史和传统修复手段,更加激发体验者的探究及动手兴趣。

河南博物院无机质文物修复师、“豫博工匠”研学活动创始人化夏说:“这个研学活动是我带着孩子参加了其他博物馆类似的活动之后受启发而设计的。又恰逢我们院开展‘传帮带’活动,我跟随河南博物院党组副书记丁福利学习之后深受启发,尝试做将文物保护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博物馆内部跨部门联合、各学科融合的新的研学模式,这也是对我院拓展参观区域以及文保楼综合运用进行的探索。已经做了8期的这项活动,虽然效果很好,但还在探索完善中,期望各界朋友多多关心支持,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认真”的表情是这样的

“豫博工匠”是河南博物院重点打造的一项精品课程,旨在以体验者对展厅中作品的观赏和文物保护体验区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体验者认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熟悉各时代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激发其溯古求源的情怀。还让体验者与文物修复工作者近距离接触,利用文物的仿制品体验修复过程,令其在活动中,能够学到知识,并通过运用想象力塑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让体验者体会到我们国家古人智慧与伟大及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艰辛,充分唤起体验者对“工匠精神”的敬仰之情,调动体验者的创作思维能力。

“开心”的表情是这样的

据了解,“豫博工匠”文物保护修复研学活动,将会在河南博物院不定期展开,届时将面向社会进行招生,参与活动的学生将收取一定的材料费用和工具费用,工具和材料活动结束后均可带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作品“长得”是这样的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