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走访散落在岁月中的汴梁遗迹——启封故城

回望“南开封”

来源:开封日报 来源作者:任崇熹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5-05-20 08:00:00

  
  
  
  
  
  
开封是一个风情独具的城市。“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曾经让我设想过许多,但最终只能在时光的流水里消失。或许,古老的地方总让人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内心,总是不由自主地蹿出来,左右着你的思维与视野。在从事这一次有意义的探访时,我决定从启封故城开始。
启封故城在开封县朱仙镇东南3公里的古城村附近。我们是在一个炎热的正午抵达的,远远就看见平原之上如丘陵般葱茏的一团。穿过长势旺盛的庄稼地,我们便来到它的旁边,只见原始黄土丘的上面,是散乱生长的槐树林,有些高傲地注视着我们这些历史的追寻者。
一个神秘的城池就这么距我近了。
启封故城残垣因年代的久远而侵蚀损毁,只有西北角残留地表上的一段在诉说曾经的辉煌。这里长100多米,高约8米,宽30多米,夯筑城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依旧清晰可见。在遗址上放目四望,从大量的古陶碎片遥想往昔的城池气象,累累夯痕像塑在发黄书卷上的一个个印章,千百年之后望去,仍隐隐透出一股王气。多少刀光剑影,多少呐喊欢呼,终于宁静了。当无数的轰轰烈烈都成为风化的遗址,当无数的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古城池四周日渐冷落,只有这些夯痕依旧招展,芬芳着游客无尽的想象。
谁会想到它们已经走过2700多年呢?它们让我们回望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诸侯崛起,竞相争雄。成立于西周末年的郑国虽建国较晚,但其开国之君郑桓公是周宣王庶弟,桓公三代均为周王卿士。郑国地处中原腹地,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采取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这时的古城村一带为郑国的东北边陲。为向中原拓展,郑庄公命令大将郑邴在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并劝启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启封。勘测结果表明,故城遗址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不规则方形,其四墙全长为3330米。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座小城池,而按照当时筑城的规制,列国都城的规模不过900丈,而作为边陲的启封故城已经达1000丈,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现在有些人认为开封城就是启封故城,其实不然。现在的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战国时期,魏惠王于六年(公元前364年)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为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此后,启封故城成为大梁的南大门,军事地位更为显赫,其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优越的防御功能。西汉初期,因为避景帝刘启讳,启封改为开封。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处于江淮和洛阳、长安之间的汴州日益繁华,相距数十里的开封城则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公元712年,开封县并入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列为附郭首县,原古城村的开封城遂日趋废弛,后人称其为“南开封”。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梅尧臣从这里经过,看到其破败的景象,不禁喟然叹息:“荒城临残日,鸡犬三四家。岂复古阡陌,但问新桑麻。愁垣下多穴,所窟狐与蛇。汉兵坠铜镞,青血为土花。”
在发掘启封故城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其西南角老潭寨村发现的一方北魏墓砖,不但确定了启封故城的位置,而且揭示了荥阳郑氏的秘密。
在启封故城西面,有一片微隆起的地块,为大片的古墓区。据附近的村民讲,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在翻耕土地时,经常拾到“裤衩币”。研究人员认为,“裤衩币”是战国时代的遗物,这古墓区应该是荥阳郑氏家族的坟茔。
郑氏为中华望族之一,荥阳郑氏最早居住地区是古城村一带。魏晋时期,开封县作为荥阳郑氏家族的族籍而闻名于世。由于荥阳郑氏最早居住在荥阳郡的开封县,所以史书上都称郑姓早期的人物是荥阳开封人。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荥阳郑氏中的一些人为了避难,从地势较为平坦的开封县迁居到丘陵起伏的荥阳县,在县北的广武山区定居生活下来。他们仍称自己为荥阳开封人,以纪念自己的祖先和祖居之地。今天在海内外郑姓人中流传的“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事实上所指的都是“荥阳郡的郑”。历史上的荥阳与现在的荥阳市无论经济意义、地理意义都不是一回事。目前,郑氏后代大量散居在海内外,经常组织寻根活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启封故城为郑氏家族的祖居地这一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招商引资,必将为开发古城资源推波助澜。据朱仙镇的同志介绍,他们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准备成立启封故城公园。
就像许多历史遗存一样,在失去原先的功能之后,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符号,人们前去,不仅为了观赏风景,而且是在回味历史。头顶上,阳光热烈,天空湛蓝。尽管满身尘灰,全无倦意的历史与从不回头的时光之箭一刻也不曾停息它们的紧张脚步……此时,田野里,是吹过青青庄稼的风,让思想在旷野上穿梭。
几乎被人忘却的启封故城,开封城最初的家园。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