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杜元凯文经武纬---洛阳历史故事40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5-07-04 08:00:00

  
杜元凯是魏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工程学家杜预的字号。杜预出身官宦世家。其祖杜畿在魏明帝时,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杜恕魏明帝时出任幽州刺史。杜预自幼博览群书,经学、兵学知识满腹;同时受两代前人政治影响,志向高远,谙通谋略,精通治理之道;加上曹魏后期政治变故,家门惨遭不幸,积累了正反面上层斗争经验,为官后处事厚重谨慎,善于审时度势,察近知远,预测事物变化,所以他的知识学问得到了成功的发挥,其功业远远超过他的前人而成为时代的巨人。
由于杜预的父亲不附党于司马氏,遭司马懿贬官充军而死。杜预青年时代受株连不被起用。司马昭当政时,深慕杜预经国济世之才,特令其妹高陆公主嫁给杜预。从此杜氏与司马氏的矛盾化解,杜预进人司马氏统治集团得到重用。263年,司马昭发兵伐蜀,杜预为镇西长史,随钟会西征。人蜀后邓艾、钟会争功相斗;灭蜀后钟会反叛,卫权诛邓艾、钟会,伐蜀将士多死于自相残杀。杜预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变动中,远离邓艾、钟会、卫权,不仅不受其害,反而稳定了西征后军,班师后得到封赏。
司马炎称帝后,杜预作为皇帝重臣而受命与张华一起制订《晋律》。他还对《晋律》逐条作注,他的解释准确无误;《晋律注》和《晋律》一起发行全国,人们称《晋律》为《杜律》,杜预名声随之而起。由此被晋武帝提升为河南尹,地位在各郡太守之上。为了治理好京畿重地,杜预系统地研究了以前历代考核官吏的制度,删繁就简,制订出一整套《考课黜陟法》。这套考核办法实施后,各级地方官勤政不怠,河南郡下属十三县秩序井然,政绩多出。
  杜预由此被提升为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政。为尽快恢复发展全国经济,杜预奏请晋武帝重开籍田制度,在洛阳县划地一千亩作为皇帝和百官耕种的籍田。皇帝以身作则从事稼墙,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模范。杜预还提高粮价,平抑物价,兴修水利,请人制订农家历,贷官牛予民使用,从而推动了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使黄河南北陆路贯通,杜预建议在洛阳以北的富平津架设河桥。多数官员认为,河桥一旦被黄河冲毁,将造成严重后果。
  杜预力排众议,在晋武帝支持下,杜预建成了以船为桥柱的黄河浮桥。从此,黄河南北陆路相通,杜预为中国古代交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如此,杜预还制成了“连机水碓”,利用水力推动水碓春米,大大节省了劳力,提高了稻米脱壳效率,得到晋武帝赞赏,在全国推广开来。
278年,驻守襄阳的西晋大将羊枯病死,杜预受命接替羊枯之职,任镇南大将军,节制进攻荆州的各路晋军。杜预上任后,严格治军,准备伐吴。为创造夺取荆州的前提条件,杜预使用离间计,引诱吴主孙皓上当,撤换了东吴荆州主将。279年,杜预见夺取荆州进而灭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向晋武帝献“东西并举,齐头并进”的伐吴策略,建议武帝速下伐吴令。这个建议,遭到权臣贾充的反对,但得到了中书令张华的支持。晋武帝反复考虑后,下令大举伐吴。于是,晋军20万分六路水陆并进。杜预顺利的攻占荆州,斩杀、生俘东吴的将领、官员120多人;震撼东吴;接着顺流直下,沿途守军望风而溃,郡县官吏纷纷投降。晋军势如破竹,直抵吴都建业,与江北各路晋军会师,迅速形成了对建业的包围,迫使吴主孙皓出城投降。
平吴之后,杜预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当阳县侯,食邑九千六百户,还驻荆州,镇抚江南。为加强思想统治,以儒家思想教化江南人民,杜预致力研究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左传》,参考名家见解,翻阅大量经典,编出独到的《春秋左传集解》。杜预的《集解》留传于世,至今仍然是权威性最高的注本,是研究《春秋左传》学者的必读之经典。
杜预为完成《春秋左传》而废寝忘食,整日手不释卷。当时,有王济解这个人好相马,和峤这个人喜敛钱,杜预常说:王济解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晋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杜预说:“臣有《左传》癖”。
284年,杜预63岁。晋武帝调他到京师洛阳任司隶校尉。西晋司隶校尉管辖京城洛阳和十二郡之地,是全国各州之首,位高权重。杜预接旨起程,然而行至邓县,病情恶化而死去。消息传到京师,君臣为之痛惜。晋武帝下旨,追封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按照杜预遗嘱,葬于洛阳城东首阳山阳坡,像战国时期郑国子产墓那样,一切从简,不葬任何贵重之物。从此这里就成为杜预及其后人的茔地。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