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唐军破贼复东京---洛阳历史故事 64

来源:洛阳五千年 来源作者: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5-10-09 08:00:00

  
唐玄宗后期,沉溺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中央和边镇节度使的矛盾。那时全国总兵力约57万多人,而边镇节度使控制的兵力就达49万人,中央和内地所控制的兵力不及节度使的六分之一。各地节度使不仅掌管边镇军事,而且还把持当地的民政、赋税大权,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这种枝强于干的力量布局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治所在营州,今辽宁朝阳)、范阳(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河东(治所在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了旨在推翻唐中央政权的叛乱。叛军长驱直人,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唐玄宗得到飞马快报,急忙布置防御,派封常清为河阳节度使,赶赴东京募兵拒贼,短短的十几天内,“得兵6万,……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安禄山的15万劲旅,很快就渡过黄河,一路攻陷陈留、荥阳。封常清募兵守卫的虎牢关被攻破,封常清收集余众,退守洛阳上东门。十二月,叛军攻下洛阳。封常清兵败被擒。
安禄山攻下洛阳后,一面派军西进潼关,一面急不可待地在公元756年元月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建立起封建割据政权。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唐国都长安。唐玄宗后逃往成都,在马嵬坡,随行将士发生哗变,杀死杨国忠,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在唐肃宗领导下,唐军开始认真组织平定叛乱和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
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也拥兵范阳,不听调遣。叛军内部开始分裂。这为唐王朝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
  安庆绪退走邺城(今河北临漳),史思明率军还守范阳。这时,安史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安庆绪以征兵为名,派将领到范阳去牵制史思明,史思明杀死来将,向唐求降。肃宗加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仍兼范阳节度使。
    公元758年正月,唐王朝会合九个节度使的兵力,围攻邺城。史思明乘唐军混乱之机,再次发动叛乱。759年三月,史思明派精兵5万解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官军在邺城溃败后,郭子仪退守东京。后因邺城战败,唐肃宗罢免了郭子仪统帅职务,由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镇守东京。
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兵分四路,先后占领滑、汴、郑等地,杀向洛阳。李光弼将洛阳城内军民物资全部迁往河阳城(今洛阳市吉利区)。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三城,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数次鏖战,史思明受到重创。
761年,唐将仆固怀恩(人名)居功自傲,不听李光弼调遣,擅自领兵从北邙山上下来和史思明决战,最后官军大败,死亡几千人,伤者无数,河阳等地又落人敌手。叛军乘胜追击到陕城(今河南陕县),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率军攻打陕城,受到神策节度使卫伯玉的抵抗,多次进攻多次失败。三月,史思明闻史朝义屡战屡败,亲到洛宁督战,并勒令史朝义按期破陕,不然,就按军法处置。史朝义被迫发动兵变,先囚后杀史思明。接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改元圣显。至此,叛军内部再次分裂,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大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调集各路人马,又借回鹘兵一部,命其子雍王李适为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东讨史朝义。仅仅数日,唐军就抵达洛阳北郊,遂分兵拔怀州,而后合阵横水(今洛阳北邙山上)。叛军数万立栅栏筑营坚守。“怀恩阵于西原当之,遣骁将及回鹘并南山出栅东北,表里合击,大破之。”史朝义自领精兵10万,列阵于昭觉寺旁,官军虽连续发动攻击,但贼阵巍然不动。镇西节度使马磷横枪跃马,冲向敌营。用长枪左挑右刺,骤马径人。官军顿时士气高涨,奋勇掩杀,叛军丢盾弃甲,狼狈逃窜。唐军杀敌6万余人,活捉2万余人,取得了战争决定性的胜利。
此后,叛军节节败退,唐军步步紧追。河南失地逐一光复。763年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在乎州(今河北卢龙)自杀。至此,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全部平息。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