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北宋、南宋时期的郑州—宋代儒学教育的兴盛与嵩阳书院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6-10-31 08:00:00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意思说巍巍中岳嵩山,峻极主峰高耸入云天,这是出自《诗经》最早描写嵩山的文字。嵩山,深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地区,与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共称“五岳”,是华夏文化的根脉。嵩山峻极峰下,坐落着一座著名的书院——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最初名为嵩阳寺,由北魏太和年间的一位禅师创建,是僧侣供佛念经的场所。到了隋代,隋炀(yang)帝信奉道教,改寺为观,这里即称嵩阳观。唐朝时,高宗与武则天两次来此祭天访道,把嵩阳观作为皇家行宫,赐名奉天宫。五代时期,一批有识之士为避战乱,齐聚嵩山,修建了藏书楼、斋房,他们广纳名儒,招收学徒,在这里办起了太乙书院。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重视书院建设,对书院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作了规定,并御赐书院匾额。至道年间,宋太宗赐名太室书院,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讲经修学者多达数百人。景柘二年(1035年),宋仁宗赐名嵩阳书院,拨学田百亩,并设院长管理院务,嵩阳书院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嵩阳书院与应天书院(也称睢阳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并称宋代四大书院。书院历来是文人雅士云集的地方,嵩阳书院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吸引了大批知名学者,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嵩山文化圈。思想家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设坛讲学,开展儒学研究,传播理学精要;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都曾在此留下笔墨,其中范仲淹的“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诗句,赞美了中岳嵩山的伟岸,抒发了治国安邦的雄心。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至12卷,是在嵩阳书院及相邻的崇福宫里编纂而成。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全书324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穿1362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辅以经济、文化等,书名“资治”  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相传成语“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嵩阳书院。隆冬时节,雪花飘零,一名叫杨时的学子来嵩阳书院向程颐求教,此时程颐正在讲堂闭目静养,杨时就恭敬地站在门外等侯。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有一尺多厚,而杨时仍立在雪中。杨时的精神感动了后人,他被当作尊师重道的典范,这件事遂为成语流传下来。
金元明清,嵩阳书院屡遭破坏,屡次重修,形成现在以清代建筑为主的书院风貌。在中轴线上有五进院落,依次是大门、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两侧配房有程朱祠、斋堂、书舍、学斋等,全院房舍106间,面积1万平方米,多为具中原特色的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建筑,古朴雅致。
与嵩阳书院建筑浑然一体的是院落中的两株千年古柏。它们形似龙蛇,苍老遒劲,树龄均在2000年以上。书院原有三株古柏,民间相传汉代时,汉武帝来到此地,见迎面一株古柏高耸人云,脱口赐封它为“大将军”;来到中院,又见一株更为高大的古柏,身为天子,金口玉言,不能轻易改口,于是他赐封这株为“二将军”;进入后院,里面有一株比大将军、二将军还要高大的古柏,汉武帝也只好封赐它一个“三将军”。因此,大将军乐得前俯后仰,二将军气炸了肚皮,三将军闷闷不乐,抑郁而亡。
书院外耸立有一通唐天宝三年(744年)“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该碑通高9米,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华丽,是嵩山第一大碑。碑顶精雕二龙戏珠,由勾连缭绕的云盘托起,其下有脚踏祥云的麒麟;碑文记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命道士在嵩阳观为其炼丹的故事,由唐代书法家徐浩用大字隶书书写。徐浩的书法笔意灵秀;端庄厚重,不愧为唐隶第一人;碑座四面雕凿石龛,龛内武士塑像神情威武凶悍,气势逼人,是唐代石刻成熟期的经典之作。此碑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