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伏山

来源: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2-09-02 09:39:26

伏山,又叫佛山、伏儿山,古称云蒙山,位于巩义市大峪沟、小关两镇交接地带,是巩义东部的突兀高峰,海拔676米。山顶祖师庙内清康熙三十五年的碑刻中写作“夫妇山”、“夫人山”,一般人把字音念转了,说成了伏山,或按本地方言写成佛山。明嘉靖《巩县志》曰:“夫人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汉光武帝经此纳左氏夫人,后左氏夫人终于此山,故名。”伏山周围也有一些地名与这个传说有关联,如项岭、将军岭、马武沟、马武点将台、茂将沟、岑彭沟、跑马岭、凤卧岭、董太师陵(董陵)、宫院嘴等。清乾隆十年《巩县志》载:“汉相项董二墓、汉将岑彭墓俱在。”

伏山西麓流出了一条河,流经将军岭、项岭、玉皇庙。传说东汉时,这里是十二台官集会议事的地方,因而称“议事河”。何谓台官?是尚书台,还是御史台,或是其他什么台?有待考证。此处东南四五里有一高岭,称“三光岭”(在竹林镇境内),是十二台官设坛观察日、月、星三光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和气象台。这种说法原载于玉皇庙内的古碑文中,民国初年还有人见过,可惜此碑丢失,目前尚未找到。老人们说,本村的几道岭上原有十二座大土冢,可能就是这些东汉官员的坟茔。现在保存下来的比较明显的还有两三座,村南冢子岭上的一座,高有十几米,直径近百米,土茬中还有大量的汉代瓦片露出。冢子的南、北两面在平整土地时虽已被挖去不少,但仍不减高大宏伟的气势。

东汉京都在洛阳,12台官为何来此议事?大概也都与东汉光武帝的传说有关。据传刘秀更始起兵前往南阳时,路过伏山,一时饥渴难耐,适遇一女子提着一罐麦仁粥往农田送饭,就上前求食。此女打量一番,犹豫了一下,然后毅然递给了他。刘秀食毕,精神倍增,请问女子姓名,称愿纳为夫人。女子不卑不亢地答道:“俺姓左(也有的传说姓曹),家住此地。我知道你处境危急,不可久留。”说完飘然而去。刘秀见她美丽善良,且通情达理,非常心仪,但军情紧急,无暇顾及,只得匆匆南行。后刘秀平定莽乱,称帝洛阳,处理国事,日理万机,每日山珍海鲜,却食不甘味,总觉得是御厨不用心烹调,连杀三个厨师。老将军姚期谏道:“御宴还不如麦仁粥乎?”光武帝这才又想起了伏山左氏女,就命一姓项的老臣迎请左女进京封宫。谁知左女怪刘秀无情无义,闻讯躲进伏山的密林中,不肯出来。旷日持久,老臣无法复命,遂自绝于此,后葬岭上,因称“项岭”。此处现存一大土冢,虽修路挖掉了一部分,但仍能看出其规模,据说就是项臣之墓。刘秀无奈,又差马武、岑彭、杜茂前来召娶,左女仍然不出。马武心生一计:放火烧山,定能引出!为安全计,他派人在伏山东坡的一座山神庙内,安放一口大水缸,以备左女避火躲身。谁知林火太大,山石被烧红,庙宇被烧毁,左氏也死于庙中。后人修复了这座庙,改名叫“火烧娘娘庙”,简称“火烧庙”,至今香火不断。伏山西坡有“宫院洼”,据说是左氏藏身处;南坡有“娘娘坟”,可能是左氏安葬处。

山上现存有明清时修筑的红石寨墙,称伏山寨。山顶庙宇始建于何时,不得而知,碑刻记载明代为重修,现为近年又重修,供奉着元帝、文昌等多路神祇。巩义电视台的转播台也建在山顶,为伏山以东地区播放电视节目。东坡山坳中有一山泉,常年有水,旁有一座小龙王庙,人们传说此泉是神水,能治百病。

过去,伏山磨刀石遐迩驰名,但山路难走,交通不便,外销须肩挑人背。伏山西麓有玉皇庙村、将军岭村,北麓有董陵村、韩閁村、三官庙村、和沟村等,均属大峪沟镇,但受山所隔,来往须翻山越岭。1978年4月,在将军岭和贺沟之间穿山凿洞,修建了胜利隧道,全长168米,高4.4米,宽5米,建成了大峪沟至和沟的乡村公路。现在,这条公路经扩建,已变成水泥路、致富路,有班车来往,向东可直达米河镇的小里河村,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