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济渎悟水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田中禾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2-09-26 12:04:34

如果没有济渎庙存在,人们对“渎”这个词儿也许会茫然不解。所谓“渎”,是古代人们对水系的特殊定义。按照唐代人的解释,能单独流入大海的水系被称为“渎”。作为农耕时代自然崇拜的象征,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山、水进行册封。因此有了五岳(最初是四岳,后来增加了中岳),五镇(比岳低一等级的山,唐之前是四镇,宋之后加了中镇);四海,四渎,是对海、河的封称。从汉代起,直到明清,岳、镇,海、渎,都有皇帝另加封号,每年祭祀,形成了一套山、水祭拜的礼制。唐代把四渎称为:东渎大淮,西渎大河,南渎大江,北渎大济。宋元之后,把四渎叫做淮渎(淮河)、河渎(黄河)、江渎(长江)、济渎(济水)。而今淮、黄、江都还在日夜奔流,唯独济水早已消失,只留下济源、济宁、济南这些地名,佐证着它曾经的存在,济水下游的一段河道被黄河侵夺,记忆着一条古水的足迹。

然而,这条消失的济水,却被历代帝王给予特殊的恩宠,享受到水系崇拜中最高的礼遇,被尊为四渎之首。后来又以北海祭地远在漠北,奉祀不便,把对北海的祭祀也合并于此。济渎庙成为四渎神庙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荣誉最高的水神供奉地。它始建于隋代,经唐、宋、元扩建,到明、清达到鼎盛。唐宋时期,不但每年有盛大的祭典,国家大事、皇室生死、皇位更迭,祈雨、禳灾,都要向济渎、北海神告祭,因为有如此显贵的地位,经历一千四百多年风雨,济渎庙成为目前四渎神庙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庙宇,是北方农耕时代水系文化的象征,中原古代建筑的珍贵典范。

其实,济水一直是一条水势并不汹涌的细流,发源于王屋山,时断时续地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即便在北方,也算不上大河。早在东汉就曾干涸,唐高宗时再现,不久又枯。就在济渎庙声势煊赫的明清,除了庙前庙后的龙潭、珠泉,济水已经难觅踪影,把它尊为四渎之首,其中的道理何在?

读了一些资料,终于明白了,济渎之所以被尊得这么高,是因为,它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是中国士族标榜的高贵情操的代表。早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就曾对济渎的地位提出疑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负责修撰国史的著作郎许敬宗回答说:“渎之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细微,独而尊也。”按照古书记载,济水从王屋山太乙池下来,以地下河潜流七十余里显露地面,到温县西北再次潜入地下,从黄河河底穿过,在荥阳流出,经原阳隐没,现身于山东定陶,与北济汇成巨野泽。“三隐三现,横贯黄河而葆其清”,这样的描绘,使济水被赋予了桀骜不驯、自由自在的神秘色彩。经历代文人推崇,济水便成了中国标榜清流的士子的象征,一个标准的君子形象。细微,顽强,自尊。世俗不染,浊流不污。不求显达,不慕富贵。心向大海,孤独清高。唐代把济渎封为清源公,是对士人清流文化的褒赏。宋代封它为清源忠护王,把清流文化向忠君引导。元代封为清源善济王,把清流引向普济众生。明代尊为济神,清代赐号永惠,似乎已经逐渐远离了济渎最初的意义。而被黄河侵夺的那段河床,原名“小清河”,可见济水是以“清”传世的。

济水的崇高地位,还因为它以细流润泽世人,从不泛滥为害,暗合了“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元代的封号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观,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为人、为政者的期望。

济水四渎之首地位的确立,与许敬宗对唐太宗讲的那番话很有关系。许敬宗恃才傲物,自视清流,很得太宗、高宗和武则天的宠信,他最有名的语录是《贞观政要》记载的答太宗弥谤说,然而他依附武则天,帮助武则天,使自己得宠三朝,位列右相,死后享受了极高的尊荣,在历史上留下争议,被一些论家列为奸臣。清流,既是中国传统文人骨鲠、正气的精神,也可能成为儒生欺世盗名的虚伪的标榜。——这是儒家的要害。儒家以圣人、君子为标榜,骨子里却是奴才和奴化教育。

上一篇 唐镇墓兽

下一篇 诸葛庐与子云亭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