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诸葛庐与子云亭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周同宾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2-10-08 09:53:01

南阳诸葛庐

1959年秋,我来南阳求学。学校在卧龙岗。步出经武门,沿梅溪河西南行,举头就看见一岗隆起,老柏森森,一脉浓郁的墨绿,不远不近地在古城外逶迤,蓬勃着一种不同凡俗的气势,让人震撼。那道岗,郦道元踏访过,曾看到百里奚故宅;李太白仰望过,曾发出“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的浩叹;岳武穆登临过,在秋雨中,更深秉烛,为道士挥毫泼墨写出了龙蛇飞舞的“出师二表”;历代无数文人骚客都在那里留下了足迹和诗文。可以说,那是一道天下少有的“文化岗”。

那时,卧龙岗没有围墙,武侯祠不收门票,游人和香客随意出入。课余,我曾坐在宁远楼内读《红楼梦》,曾踞抱膝石上吟诵普希金的诗,坐诸葛草庐里重温《前出师表》,更有几分亲切感,仿佛旁边就坐着满腹经纶的孔明和求贤若渴的刘备,正进行那番改变中国历史的著名晤对。

遗憾的是,如今的卧龙岗已被凌乱的当代房舍遮蔽、壅塞,固有的气势不复存在。

当然,所谓祠,即纪念性的建筑,草庐也是象征性的,并非诸葛亮隐居时的旧物。草木结构的寓所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当初的草庐到底建在哪个具体地方,怕是永远不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凡三往乃见”时的草庐在南阳。卧龙先生夫子自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南阳的躬耕地即三顾地,躬耕地的草庐即三顾处。荒唐的是,早就有人无视这个逻辑关系。晋代襄阳人习凿齿的《襄阳记》中,先提出“襄阳有诸葛亮故宅”;后,又在所著《汉晋春秋》中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属南阳郡的邓县竟管辖到汉水之南属南郡的襄阳,真乃咄咄怪事)。这就有意或无意地把水搅浑了,似乎“故宅”或“家”即躬耕地和三顾处。即便那里确有“故宅”或“家”,也仅为许多“故宅”和“家”之一而已。诸葛亮十几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离开老家山东琅琊郡阳都县,屡次播迁,处处无家处处家,凡住过的地方,都可能有“故宅”或“家”。在新野,在樊城,在荆州,在夏口,在成都,甚至在泸水之南,祁山之北,都有住过的地方,难道都能和“躬耕垄亩”和“三顾草庐”牵连上?襄阳武侯祠的山脚下,有一块不大的稻田,插一木牌,上写“躬耕田”。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戏说得太离谱了。

假若某一日,有“学者”“考证”出了海南岛的诸葛“躬耕地”,也不必惊诧。这年头,学界造假不亚于无良商家。“修辞立其诚”已成难得的奢侈。

其实,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九个字在,一切纷扰、鼓噪皆为徒然。我以为,躬耕地的论争已无必要,和不讲理、讲歪理的人辩是非划不来,甚至可能为对方加分。谚云:“能和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说句话”。

说真的,我走进诸葛草庐,首先想到的不是孔明的智,而是他的忠,忠于事业,忠于追求,忠于承诺,并坚守终生。《后出师表》结尾处剖心泣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诸葛亮思想遗产的亮点。他的文治武功,已成历史陈迹,惟有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为社稷苍生奋斗献身。

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写罢诸葛庐,想到子云亭。后者的知名度似乎稍差。

壬辰岁春节,在四川绵阳女儿家度过。一日,女婿说,西山有子云亭。我听后欣喜,吩咐道,去看看。

扬雄,字子云,为西汉末期思想家、文学家、经学家,在天文、历法、音乐诸方面也有颇多建树。子云亭,据说是他早年读书的地方。

驱车上了一脉并不高峻的山岭。蜀地不寒,隆冬时节草木犹青。先找到了蒋琬墓园。在《前出师表》里,孔明曾称赞参军蒋琬为“贞亮死节之臣”,要刘禅亲之信之。盘桓良久,迤逦下山,在一面缓坡上,抬头看见了子云亭。因地震损毁,正重修,脚手架尚未拆去。一看见我就震惊了,和想象中的子云亭反差太大太大。昔日的寒伧亭子,如今却成了集亭台楼阁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凡三层,其上耸起华亭三座,檐牙高啄,有白云掠过。入眼尽为雕梁画栋,绣闼彩甍,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阳光在青色的琉璃瓦上骄傲地跳跃,俨然皇家气派。惊艳之余,我不禁感叹唏嘘,想不到扬雄死后两千年竟阔气如此,仿佛在炫富。扬子云早年居蜀时贫寒(晚年回老家后也穷),《自序》云:“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餮。”他读书的地方本是一处“茅亭”。正是因为“陋”,刘禹锡才把它和诸葛庐及自己的陋室连在一起说。亭内的介绍文字,也提到《陋室铭》,岂非令人发噱的反讽?

这里插一笔,缘于扬子云在王莽篡汉后曾任大夫,诸葛亮深为不齿:“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儒也。”孔明先生太正统,太“讲政治”。李贺倒不计较这事:“扬雄秋室无俗声。”扬雄是书呆子,并不懂政治,只一心做学问,搞创作。

刘禹锡引的是孔子的半句话。全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陋与不陋,在于谁住。君子居之,因德之馨,则举目皆成佳趣。若小人居之,就人陋屋更陋了。我曾见不止一个“暴发户”,虽住豪宅,不仅难掩其鄙陋、愚陋,反倒愈发显出陋不可耐。

据说,重修子云亭,投资158万余元。南阳的诸葛庐,而今仍是一质朴的茅庵,建筑材料加工钱怕不会超过一万元。设若也弄成富丽堂皇的所在,不仅有悖于史实,也亵渎了布衣诸葛躬耕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南阳人老实,不善虚夸造势,过去是,现在似乎仍如此。

游览毕,女儿说:“咱南阳的诸葛庐是不是档次太低了?”我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子云亭。”

上一篇 济渎悟水

下一篇 老家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