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乡间腊月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张树民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02-03 11:42:14

进入腊月,就进入了乡间的高潮部分。春播、夏耘、秋收、冬藏,走过一年负荷太重的日子,乡下人最盼望的就是腊月的到来。虽说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但年的脚步愈来愈近愈来愈温柔。集市上的生意开始兴隆,冬日的阳光和空气里散发出来的浓浓年味儿越来越清新怡人、饱满丰盈。

在家乡的腊月里,有件重要事项必不可少,那就是磨豆腐。黄豆泡在大木盆里一天一夜,干爽脆硬的豆子泡得膨大松软。大石磨早就洗干净了,男人提一口气,弓步站稳,双手抓住磨的长柄,一推,石磨就转起来了。女人用小勺连豆带水一起舀进石磨中心的孔里,洁白的豆浆就从磨盘下流了出来。豆腐作坊里灶火熊熊,磨好的豆浆细细滤过渣后盛放在大铁锅里慢慢熬热,直至沸腾,满屋蒸汽弥漫,模糊了孩子们欢喜的脸庞。豆浆煮好了,迫不及待地舀一碗,放一勺白糖,那个香!男人却呵斥着:“走!走!走!”急急忙忙就该点豆腐了。这豆腐的好坏,全在这“点”的功夫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首先得有上好的新鲜浆水。老家人几乎家家常年自己做浆水菜,这又有一番讲究:菜要用当地产的小白菜或嫩芹菜,开水焯过,放在瓦盆里,倒入清面汤发酵,或用点完豆腐的清浆水淹上,放两三天便汤清菜黄,酸香四溢。用它点出的豆腐,细、白、嫩,后味儿清幽淡远,略带一点儿甘甜,不似用石膏水点的那样发涩发苦。当然,点的得法,更是主要原因,讲究一慢二看三回头,老嫩之间,无章可循,尽在心领神会。用浆水点豆腐时,锅底的火也要控制好,火势不能太旺,最好做到浆开退柴,留下红炭火锅底烘着。先用小盆盛一盆豆浆,点一勺酸浆水于盆中,再用这带了浆水的豆浆一勺一勺地去点大锅里的。点完再盛一盆,再点一勺酸浆水于盆中,再用它去点锅里的。断不敢性急,直接用浆水去点大锅里的豆浆。如此数回,好似国画里的积墨晕染、文章中的起承转合,把一锅热腾腾的豆浆中蕴含的精气神,一丝一缕地循循善诱了出来。待豆浆一点一点地清了,豆腐花一层层地起了,女人那展开着一圈一圈笑容的脸上,也便泛起了无数的小汗粒。待豆花凝成块儿,轻轻捞起集于用布铺好的荆条筐中挤压成形,豆腐便做好了。这时已是入夜时分,寒气逼人的夜里,女人在厨房里烧着旺旺的灶火炸豆腐,油锅里的“嗞嗞”声一直响到天亮。

常年在田野里干活儿的庄稼人,最盼望腊月的来临。田里的农活儿基本上干完了,可以悠闲地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满,可以上街去放心喝茶,可以安安心心去走亲访友,但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乡亲更多地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愉悦。因此,腊月的乡村处处呈现着冬闲人不闲的动人画面。随着年的气息日益浓郁,最先在村东头的场院里活动起来的是村里的秧歌队。他们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编排节目,一段段自娱自乐的乡戏悠然飘出,秦关汉月,唐宋风情,大悲大喜,生死别离,被乡亲们演绎得轰轰烈烈。寒风凛冽的老家很温柔,故乡日历在梦中翻过。我知道此刻,那些厮守土地的童年伙伴很忙碌,他们踩动的每一个鼓点,都引起我的心跳。一片痴情中,童年的伙伴正备下大碗的老酒,等我回家共饮渐远的乡愁。

常年在外面打工的乡里人,心中最盼望的也是腊月,因为腊月预示着春节快到了。春节放假,可以安安心心地回家过年,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止游子回家。

腊月,那么多期待在人们的心头盘桓着,缠缠绵绵。昨晚,老家的一位童年伙伴打来电话,说腊月里他的儿子就要结婚了。我听了不禁心头一动,觉得就在昨天,我还跟着他跑在乡间的小路上。记得他结婚的时候,我给他送过红包,喝过喜酒,闹过洞房。至今,我还记得他新婚妻子年轻貌美的羞涩模样。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儿时的玩伴都进入了中年,他的儿子也要结婚了。

接完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好像听到迎亲的唢呐,透过家乡冬日的雾霭轻纱,在家乡的大地上荡漾着喜色。

满怀激动的心情,打开腊月的扉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喜气洋洋、五彩缤纷的乡村大世界。

上一篇 赶年集

下一篇 天下父母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