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庄子的栖居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阚则思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02-19 11:15:58

一直以来,庄子的形象在我心中是玄秘而又模糊的。我常想,能写出《逍遥游》那般奇丽景象的人,他的心胸该是何等壮阔与逍遥!直到参加在民权举办的庄子铜像揭幕仪式,他的形象才在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当覆盖铜像的红绸像蝴蝶一样飘然翻飞而下时,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庄子终于展现了他的容颜:身着先秦时期的宽大布衣,手持竹简,微微抬起的下颌,面向苍穹,眉头高耸,似在沉思。与庄子晤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忽然一动,思绪如一只蝴蝶随他的哲思神游天外。

翻开十几本相伴多年各种版本研究庄子的书,文学的、哲学的、闲吹的、戏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庄子像一个飘忽的谜,时而超迈特行、汪洋恣肆,时而清明透彻、柔静莹洁,玄思中呈现诗境,诗意中蕴含哲理。以至于太史公司马迁因难以描述中国文化中这个特异的“人”,在《史记》里仅仅给他留下了寥寥的244个字:“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同时代的诸子也几乎对他不置一词,集体冷落。在那个时代,人们怎能理解一身烂麻布衣,一双破草鞋,靠每天在家中打草鞋、捕鱼过日子,在楚威王重金邀请时却傲慢地“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的庄子呢?那种视天下为物而不为其所役的自由心性,那种“不拘于俗”的天地间栖居,早已超越了那个时代和世俗社会的理解,穿越茫茫时空,在后世赢得了无数知己。

陶渊明栖居于田园之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梦想寄托在桃花源里。李白栖居在山水之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因为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诗意地栖居”作为对人性深层的赞美与思索,意在使人们在道德缺失、诗意匮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以“诗意地栖居”来反抗人性道德缺失和现代技术的威胁,在诗意中实现自我而回归到人类的本真。

与庄子相比,无论是栖居在桃花源里,还是瓦尔登湖边,那都是蓬蒿间的燕雀而已,只有庄子才是翱翔在宇宙中的峥嵘浩荡的鲲鹏,“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他栖居于天地之间,无所待,无所畏惧,安时而处顺,游刃有余,化身为蝶,不仅知己之乐,更知鱼之乐。这是一种大美无疆的栖居,一个不可复制的唯一。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智慧,无尽的诗意。

再次凝视庄子的容颜,那散乱而纷繁的思绪越发明朗起来:

在当今这个信仰缺失、诗意匮乏的时代,很多人讲究养生,却少有人注意养心。人,诗意地栖居仿佛海市蜃楼一般飘渺。重读庄子,让我们思考人的本质,如何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由。更深地理解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于精神家园的不倦追求,以及对于天地人和哲思的探索,至今不死的对自由与梦想的渴望。

庄子远远不只是现代人理解的道家的先哲,他更是一位立于天地之间飞扬而有尊严的人。

重建我们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需要孔子,更需要庄子。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