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麦收时节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郭克迪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06-21 12:41:29

麦收是农人们充满喜悦的时节,是一年中最紧张最繁忙的时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麦收不像现在,联合收割机突突突地一进地,连收带打,就可以拿上口袋装麦子了。那时,收麦的方式基本上还很原始。

当小麦刚刚灌浆或开始泛黄的时候,农人们就开始为收麦忙活了,俨然一种大战在即的气氛。——男人们从屋里或仓房里找出闲置了一冬的各种农具,不停地拾掇修补,或拿起生了锈的镰刀在石头上使劲磨,或匆匆地去赶“麦前集”,为麦收购置农具和物品。主妇们则开始检查家里的面缸、存粮和油盐酱醋,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早些时腌制的咸鸭蛋或春节时存放的一点点腊肉,全一股脑儿地倒腾出来,精心筹划伙食的调剂和安排……

农谚有“麦熟一晌”之说,几天前才刚刚由青转黄的麦田,在毒辣辣的太阳照射下,忽然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变得金黄金黄了。而熟透了的麦子要及时收割,否则就会炸粒减产。俗话说,“三夏大忙,抢收抢种”。麦收贵在一个“快”字,要不怎么说“抢”呢!

收麦的时节到了。农人攒足了劲、跃跃欲试地等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在村干部的吆喝声中,全村男女劳力一齐出动,有的挥镰收割,有的装车拉运,有的肩挑背扛……大家起早贪黑,挥汗如雨,即使累得腰酸背痛也要咬牙坚持,不叫苦叫累,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极其紧张。只几天工夫,全村几百亩熟透了的麦子就被人们一点点地全部搬弄到了场上,在场的四周堆起了如蘑菇状的小型麦垛,密密实实,一个紧挨着一个。

接着,打场开始了。只见男劳力舞动桑杈,将堆成垛的麦子抖散摊开,在炎阳的暴晒下,本已熟透了的麦子极易脱粒。于是套上牲口,拉上石磙,就开始一圈一圈地碾压了。碾场人一手扯着一根长长的绳子,为牲口掌握方向,一手挥动着鞭子,同时,身边还要备个木锨或长把笊篱,以防牲口翘起尾巴拉屎的时候,需赶紧接住。下午时分,用桑杈挑去麦秆,把剩下的混合着麦壳的麦子用木锨堆到一起。很快,在场的中间,就会隆起一个长条状的如沙丘般线条优美的麦堆。这时就该扬场了。只见一男劳力用木锨铲起麦子就向空中抛去,一边抛一边抖动手腕,这一抖可是抖出了很高的技术含量,当麦子在空中划了一个好看的弧线向下降落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在风的作用下,麦粒呈直线下落状或落在近处,麦壳则飞扬开去,落在了稍远的地方。另一男劳力眼疾手快,赶紧挥动扫帚,再将混杂在麦子中的麦壳轻轻撇去……一会儿工夫,一堆脱净了麦壳的黄灿灿的麦子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了。人们用麻袋将麦子装起,村里的会计端着算盘,一阵噼里啪啦后,找来大秤,就大声喊叫着给村民们分粮了。这时,人们会忘记连日的疲劳,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第二天,一股浓浓的新麦面馍的香味就会飘散在村庄的上空。

麦收时节并不总是充满欢乐和喜悦,还常常伴着痛苦和遗憾。俗话说,五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不知怎的就会飞来一团乌云,而且越聚越大、越聚越厚。不一会儿,黑压压的云如万马奔腾般涌来。这时候,打麦场上就会展开一场与暴雨争夺时间的遭遇战。大家奔跑如梭,将摊晒了满满一场的麦子迅速收拢垛起,再找来一些帆布、麻袋或席子之类的东西搭在上面,然后用粗麻绳紧紧扎住。有时,人们刚做完这些,大雨就哗然而至。当然这是比较幸运的。有时,麦子还未收好,暴雨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就劈头盖脸地袭来了,人们一个个淋得如落汤鸡似的,但依然要在风雨中坚持,直到把活干完。有时,老天又像是善解人意似的,下了一阵子马上雨过天晴了。有时,老天却故意与人们作对,不仅大雨如注,下个不止,甚至还会连阴上好几天。这样一来,可就完了!那些淋透了雨又得不到及时晾晒的麦子就会发霉变质,转眼之间,人们为之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便付诸东流了。

这是一种难以下咽的苦涩。只有到了第二年,金黄的麦浪又一次随风起伏,人们心中的苦闷倏然消散,又开始沉浸在丰收的期盼、忙碌和喜悦之中了。

上一篇 牡丹烧饼

下一篇 回味端午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