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石榴赤子心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宋宗祧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07-02 11:47:49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一位乡亲把一棵正值英年的石榴树送给了父亲。父亲把它栽在我家院子里,第二年就开了一树红花,并结出了许多硕大的石榴。

石榴树不仅是果树,也是一道风景。我家院子很小,石榴树开花了,满院就一派生机。树,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里,是和家或者家乡联系在一起的。《诗经》里的古人以桑梓代指故乡,汉高祖以枌榆代指故乡。但那些个时候,中原地区是没有石榴的。如果石榴早从西域传入内地千余年,我想,故乡的代名词很可能就是石榴而非桑梓。因为没有哪种树的花会像石榴花那样热烈,像火把一样为远方的游子照亮回家的路。我离开家乡几十年,每每梦回故乡,第一眼见到的便是那棵生机勃勃的开满红花的石榴树。那花、那树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总是让我升腾起对故乡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激励我努力工作,报效人民。

父亲是一个特别爱石榴的人。1964年7月,我考上了大学。9月1日到学校报到。临行前,父亲让我带几个石榴给没有见过面的老师和同学。我说:“都还不认识,送什么东西,多不好意思!”父亲说:“我虽然在旧社会没有机会上大学,文化水很少,但对大学还是很向往、很崇拜的。人们通常称赞老师,大都爱说‘桃李满天下’。其实在我看来,学校、老师更像石榴树。石榴树开的是一点都不掺假的鲜红鲜红的花,结的是成千上万的红红的子。简单说就是开红花,结红子。你看那石榴子,又红又甜;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又红又专。和赤子之心,不是很相像吗?因此,带几个石榴,让同学们品尝一下石榴子,会很有意义。”

我哑然了。我哪有理由拒绝父亲的崇高呢!但是,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到学校后,给同学们品尝倒是品尝了,但是我不会像父亲那样,一本正经地把父亲对石榴的比喻讲给同学们。我只是拿起一颗石榴子,脸颊绯红地嗫嚅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看那晶亮晶亮的红红的石榴子,像不像赤子之心?”哈哈哈,同学们笑了。一个同学说:“我们的大宋同学倒是挺会形象思维哩!”同学半是幽默、半是玩笑的话,让我有些失望。但过后想想,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还都是刚刚开放的石榴花,还没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所以,花儿读不懂果很正常,但果儿自然是读懂得花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民父亲会说出那样的话,而我也只能在工作多少年以后,才能比较理解父亲话中的意思。

有一年春节过后返校,父亲从石榴树根部挖了一棵一尺多高的嫩条,让我带到学校种。我很不理解,就说,学校里绿化得再没有那么好了,根本没有地方种。再说,千里迢迢,带到学校还不一定能种活。父亲说:“怎么会呢?石榴树的生命力很强,无论什么样的土质都能适应。不会死的!”但我态度很坚决,不愿带。父亲只好叹口气,不再说什么。

1971年,我村来了几个知识青年。农民们对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十分关心,纷纷送去一些土特产品和好吃的东西。父亲给他们送了几个石榴。父亲说:“石榴,石榴,意思是‘实留’。我实心实意地希望你们长期留下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你们的知识。”大家都说父亲实心眼。知识青年在城里优越惯了,谁愿意留在到处都是石头的山村?没听说过“斗私批修,不离郑州”吗?但父亲说,虽然他也知道他们不会都留下来,但一定会有愿意留下的。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父亲所料。尽管以后这些知青先后回了城,但有一个女知青咋说也不走了,她嫁给了村里的一位农民,真正过起了王银环的生活。

最近,我回了一趟老家。虽然父亲早已驾鹤西去,我们兄弟姊妹们也都先后离开了小院,但那棵饱经沧桑的石榴树依然在小院里顽强地坚守着。开的花还是那样红,结的子还是那样甜。此时,来了一位我小时候的“闰土”和他的妻子——当年留下来的那位女知青。我拉住他们的手,双眼对四眸,十分动情,脑子里蓦然闪出四个字:赤子之心!

上一篇 同 窗

下一篇 往高处走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