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留余”处世 仁爱为人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康素婵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07-03 15:07:12

走进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第一个院内大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制“留余”匾。匾的造型别具一格,既像一面空中飘扬的旗帜,又像案上展开的书卷。该匾使用不同字体,主题突出,书写流畅,呈现出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匾文内容取自南宋进士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以及明万历进士高景逸、明万历举人夏峰之名言,共174字。其中心意思是:凡事留有余地,忌尽忌满,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不偏不倚,不事张扬,通篇体现出儒家学说中庸之道的理念。《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寥寥44个字,概括面宽,含义深刻,主张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福、禄、财都享尽,把它留给需要的人来分享。它从四个方面说明:不把技巧使尽,使之归还造物主,即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不把俸禄用尽,归还朝廷;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百姓;不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子孙。总之,富裕之后不要只顾自己,要为朝廷尽忠,回报国家,回报百姓,这些康百万家族数代人都做到了。匾中还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名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明朝举人夏峰名言:“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这些话把“留余”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康百万家族辉煌兴盛400年的关键所在: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康家的创业者不只是把“留余”制成一块别致的匾,作为一种装饰供人欣赏,而是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代代传承,这就是康百万家族发达昌盛的秘籍。

康百万家族自明朝初年迁移中原后,一直居住在洛河岸边,距洛河与黄河交汇处10公里,该处是传说中“河出图,洛出书”及“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康百万家族深受河洛文化的熏陶,历来重视读书,目的并非追求学而优则仕,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不论将来走仕、农、工、商任何一条路,都必须先读书受教育。康百万家族最早以农耕为主,同时在洛河岸边兼开店铺。康百万家族从经商创业起家,到发达辉煌鼎盛时期,最关键的人物有三位:十二世康大勇,十三世康云从,十四世康应魁。

在康百万家族兴旺发达后,康应魁及族人一直遵守着“留余”这一家训来为人处世,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造福百姓。庄园里现存的匾额、石碑等(原来的大多已不存在)所记载的事迹,即是康氏家族几代人尊奉、践行“留余”原则的见证。

中华文化发源于中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留余”思想则是中原传统文化的结晶, 有着中华文化的贯通特点,无论是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经世治国等等,皆一以贯之。“留余”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仁爱至诚思想,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世无争的学说,哲理性强,且表达通俗。康百万家族的奠基者借鉴古人“留余”这一至理名言,将其奉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作为他们为人、处事、经商、治家的最高原则和行动指南,代代坚守相传。“留余”像一座灯塔,在它的指引下,康百万家族这条航行在茫茫江海中的大船,一次次战胜狂风恶浪,避过暗礁险滩,驶向安全的港湾,辉煌兴旺12代,长达400年,善始善终,创下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

上一篇 古荥葬俗

下一篇 每日所见之事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