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探看冢头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刘学林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10-19 12:21:33

1

冢头古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北靠黄阜岗,南对紫云山,蓝河自北而南贯穿全境。慕古镇之名,癸巳年荷月,约诗人高春林、学者刘继增同赴冢头采风。

时值盛夏,庄稼茂盛,草木森森,汽车如在绿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至冢头镇境内,忽见左前方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古代妇女塑像,塑像后边有一覆斗式大坟,坟头草木葱茏。继增告诉我,这是汉文帝的生母薄姬的塑像,后边的那座大坟便是薄姬墓,也叫薄太后墓。古镇“冢头”由此得名。

古香古色的西大街是冢头镇的明清商贸一条街。由西端步入西大街,首先要跨越“蓝河七孔桥”。蓝河七孔桥建于明代中期,历经四百七十余年,如今依然完好无损,被誉为“中原第一古桥”。七孔桥通体由红石砌成,造型别致,结构奇特。其奇巧和奥秘在于,无论整体或局部结构都离不开一个“七”字:桥身共有七个拱洞,每一个圆拱由七块有雕刻图案的弧形红石组成;桥墩有七块巨石作柱,桥柱之间顺流纵向铺有七块条石;桥面每孔之间横铺七块条石,共计49块。石柱顶端,雕有和尚头像;桥身下面,横向雕有两条栩栩如生的巨龙,龙头朝北,龙尾向南,构成“二龙驮桥”之势。

关于这座桥,当地有一个传说:明嘉靖十三年,知县陈王绶携眷属赴郏上任,路经冢头,因蓝河桥低而简陋,两岸坡陡路险,其母在陡坡处从轿内栽了出来。陈母对儿子说:“吾儿到任后,首当为此地百姓办件善事,修座高桥,平连两岸,方便行人,不可再如我受患。”陈遵母训,速行文省台,将郏县正堂设冢头弥陀庵问事,以便建桥。遂捐俸禄并倡众募捐,随即兴建。陈公功德感天,施工三年河水不涨。待三年竣工,正堂方迁于郏。百姓为纪念陈公功德,在冢头西门外立“建桥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弥陀庵当年陈公坐堂处立“陈公长生碑”,上刻“讳王绶字玉章松麓”云云,碑文至今保存完好。

2

过了蓝河七孔桥,便进入了西大街的繁华地段。马路两边商铺林立,明清建筑随处可见。路北解保祥学士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2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门四进四合院。青砖铺路,青石铺门,红石作阶;二进主房为会客厅,六根立柱支撑整个建筑;镂空雕花格子门,室内有木质雕花屏风,上有“福禄寿”三个梅花篆字。前行数十步是清康熙年间随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占地37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一进三间,两间作为商铺;二进是客厅,红石作基,木雕为门,上刻凤凰麒麟等图案纹饰,精美逼真,寓意吉祥;三进为三层楼房,没有主门,进出由两边厢房通行,为主人卧室。

说起冢头的古建筑,位于东寨门外蓝河北岸的“山陕会馆”是不能不提的。山陕会馆又叫大王庙,是山陕商人捐资修建,作为他们聚会、议事、待客的场所。从蓝河北岸拾阶而上,便是坐北面南的大王庙的主体建筑,虽然破旧却气势犹在。庙内有二层古戏楼,戏楼对面各有抱厦过厅三间。此为中心院,东西各有一个跨院。抱厦过厅的后边则是两所建筑宏伟的大殿。戏楼、抱厦、过厅、大殿都是飞檐挑角,雕梁画栋。所有立柱、枋木上都绘有精美的人物花鸟、盘龙麒麟等图案。尤其是两所大殿的东西山墙上的彩绘壁画,有三国人物故事,有民间传说故事,生动传神,内容丰富,可惜因年代久远有的已模糊不清。在一个镇建有山陕会馆,可见当年冢头的商贸之繁荣。残存的《创建大王庙碑记》也记录了这一历史事实:“四方商贾恒集斯而贸易之镇……”

3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多拥有水旱码头或者位于道路的十字交会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运输的方便与否,是古镇兴衰的一个主要原因。

冢头镇,不但有薄姬墓、石佛寺、十方圆古庙等诸多名胜,而且地处洛阳至许昌、南阳至禹州两条官道的交会之处,蓝河流经全境汇入汝河。由于交通运输之便,明清时期,冢头已成为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以红花庄、皮货、钱铺为主,各类商铺达五百多家,有“日进斗金”之盛况。

当时的冢头西大街,楼房高耸,铺面栉比,除十几家烟行外,各商号招牌高挑,酒旗招展。这条街上,曾经一陕西大资本家贾茂亭、邵新斋合营的“统兴”酒馆、油坊,有马聚功等八家京广百货店,有泰和祥等十几家日用杂货店,有保寿堂等六家中药铺,另有银匠铺、估衣铺,等等。十字街路南还有许昌大商号杂货批发处,十字街和蓝河桥头有四家酒楼,八家餐馆,五家茶馆,三家理发店。东大街有戏院一座,北大街有山西商人开设的福庆澡堂。

农历双日子的晨集更是车水马龙,人如潮涌。最大的交易场所是粮食行和布线行两条街。冢头的兴盛繁荣,让这里成为豫西豫南粮食的集散地。宝丰、鲁山的玉米和各种杂粮,叶县、方城、舞阳、南阳的小麦、芝麻等都运到这里销售,土布、棉线的交易也非常繁忙,不单是货币交易,商贩们还从陕西渭南等产棉区运来棉花,换取土布棉线运销外地。日用杂货、家具农具、瓜果蔬菜、鸡鸭禽蛋也各有市场,井然有序。而且,不拘多少货物,大部分摊位都能销售一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老母猪”集。

冢头镇茶馆业的兴盛,则得益于明末清初开辟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罗斯恰克图,总长5000多公里,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清朝初年,山西大茶商常万达首先在南阳赊店设立了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商号分号,赊店成为万里茶道上的一个中转站。从赊店经郏县冢头镇至禹州北上,是万里茶道辐射出来的一条支道。冢头镇位于赊店与禹州之间,相当于茶商们食宿歇脚的一个驿站,冢头镇的茶馆业便由此兴盛起来。

遥想当年,清澈的蓝河水淙淙流淌,蓝河两岸杨柳如烟,清醇的茶香在河畔弥漫;夜幕降临,蓝河桥头,灯火伴着星光,各种名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茶馆的迎来送往声不绝于耳,该是一幅多么迷人的风俗画卷!

4

岁月就像蓝河流水,冢头已不再是昔日的冢头,但一些传统文化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比如在饮食文化方面,有曹石头烩馍,张长安“老字号”饸饹店,赵建中羊肉馆,赵大海烧鸡,杨家油酥芝麻烧饼等。流传下来的,还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如今的冢头,竟然还有二十余家茶馆,尽管茶馆条件简陋,茶具粗糙,有的甚至就开在自家的院子里,但那却是传统文化风味浓郁的地方。老人们来到茶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天。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被誉为“茶文化的活化石”。

源远流长的还有“孝”文化。也许由于薄姬墓的缘故,在冢头还流传着不少汉文帝尽孝薄后的传说。位列“二十四孝”之二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汉文帝孝敬母亲薄后的故事。在冢头龙湖社区,塑起了“文帝孝母”的雕像,成立了慈孝协会,举办慈孝讲座,建立80岁老人生日台账,举办“孝行天下——感恩父母洗脚节”。民间文艺也在演变中长盛不衰,如今的冢头,自发的民间文艺家协会竟然有八千多名会员,波及邻乡邻县,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冢头镇政府制订了宏伟蓝图,要把冢头建成“富裕冢头”、“宜居冢头”、“和谐冢头”。冢头,前景不错。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