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花园口往事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王振洲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3-11-05 13:17:31

蒋介石,把口扒,

洪水滚滚像野马;

树木连根拔,

房屋被冲塌。

水中腐尸乱如麻。

一担两筐往外逃,

天下何处能安家?

这则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扒开花园口后的顺口溜,当年说者心酸,听者落泪。如今可能有人认为太夸张了,且慢,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省政府社会处编辑的《河南省黄泛区灾况纪实》可为它作注脚。文中说: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所知,猝不及防,洪流席卷而下,人畜无处逃避,多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侥幸不死者,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逃者,又以饥饿煎迫,疾病缠身,往往横尸道路。卖儿鬻女者,难舍难分,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火……有资料显示,80多万鲜活的生命死于洪水之中,无家可归而外逃者达1200万之多。

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人们大概都爱自己的故乡,无论到了哪里;富了还是穷了,都不会忘记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更何况流离失所的灾民?人们多么希望堵住决口,在故乡重建自己的家园!在苦难的煎熬中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盼了8年多,直到1946年才得到要堵塞决口的消息。当时住在黄河大堤上的人高兴地奔走相告,彻夜不眠。从花园口到中牟县境的黄河大堤上十几个村落,住的都是灾民。这里南边是波涛滚滚的黄河,北部是黄河故道一望无际的黄沙,和外界来往很少,荒凉寂寥。从堵口开始后突然热闹起来。堵口需要大量的秸料和树枝,来自东边开封、中牟一带往工地送物料的大小车辆日夜不绝,尽管收物料的人压秤压价,甚至刁难送物料的人,但盼望着早日堵住决口的群众都忍着。沿路村庄的人也都尽量为送物料的人提供方便,免费供应开水,及时修被轧坏了的道路。多年失修的黄河大堤要加固。一车车土从大堤的远处用独轮车推到大堤上,并要夯实。正是炎热的夏天,推土的和打夯的民工都是只穿条短裤,累得气喘吁吁,汗水像条小溪在身上流,也不肯休息。这工程说是以工代赈,照顾灾民,实际上干一天给二斤******,但灾民们毫无怨言,打夯者喊的号子和独轮车的响声,交织在一起悦耳动听。这是灾民们发自内心的歌。

那一年我正在离花园口六七里远的七堡村上小学。学校只有一位名叫宋绍孔的老师和十几名学生。快放暑假时有一天保长来到学校向宋老师说:上边有通知,过几天郑州专员要到学校来视察,还要对学生演讲。专员来那天学生都要穿颜色一样的校服,要赶快准备。这可难坏了宋老师,到哪去弄颜色一样的校服啊?即使有地方卖,学生也买不起啊!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办法。黄河中有的是胶泥,把白布用胶泥水染成土黄色。做衣服,各家大概都不太为难。一时间家里织有白布的依法照做,没有白布的就东求西借,到专员视察那天学生居然都穿上了用胶泥水染的校服。土黄颜色中透出微红,同学们都觉得很美。专员前呼后拥,来的人比我们学生还多。大概是看到学生太少,专员显得很不高兴,讲了几句读书重要,训斥了保长几句不重视教育,就对宋老师说:堵口工程进展很快,很壮观,打桩都是用的外国机器,要带学生去开开眼界。宋老师说一定要带我们去,大家都焦急地盼着这一天。

不料专员视察后不久,堵口工程受到严重挫折。1947年堵口工程负责人之一的陶述曾写的《花园口是怎样堵塞》的一文中说:7月初打好的桥桩很多被水冲走。当时社会各方面对堵口工程局攻击得体无完肤,局长辞职。民间的传言更多,其中之一说有一天夜里民工们用车子往门里推土、推石头时,电灯突然灭了,许多民工连人带车被推入水中堵口。(因病或因事故确实死有民工,但绝无把民工推入河中的事)河大王对这种残害人命的事很生气,一怒之下掀起滔天大浪,冲毁石坝,拔走桥桩。这传言吓坏了一些家长,宋老师也不带我们去看堵口了。我和几个好奇的同学想看新奇,就瞒着老师偷偷地去看了一天。堵口工地是根本进不去的,但生活区的热闹却使我们惊奇不已。好多外地商贩来这里开店卖东西,香皂、肥皂、毛巾、手电筒,花花绿绿,琳琅满目。好多都是我们从没有见过的。一台大戏唱的正热闹。这戏是特地从郑州请来为河大王唱的。戏台上大红的桌裙上绣着主演陈兰荣的名字。她是豫剧泰斗周海水所培养的十八兰之一,很有名气。戏台的南边不远处搭有神棚,里边香雾缭绕,香案后边安卧着一条长蛇(河大王),并不为外边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所惊动。由此可见堵口工程受挫后各种意见争论的激烈。黄河上历来敬重河大王,决口堵复后往往要建大王庙,在我们村东边的石桥和申庄村就分别建有两处大王庙。在花园口工地上为河大王唱戏,可见尊重河大王的主张在争论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当然,最后还是科学的主张占了上风,1947年4月决口完全被堵住,黄河水流归故道,但我们却大失所望。泛区的水退了,出现的不是黄沙,就是盐碱窝,根本不能种庄稼。住在黄河大堤上的人谁也没有回原村子所在地修房建家,直到1958年开展引黄淤灌、压沙、治碱,人们才陆续回原村庄所在地建房。我们家是1963年才搬回去的。如今下了花园口立交桥往东,宽阔的道路两边林木层层,水塘点缀其间,鱼跃鸟飞,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楼房和停在门口的小汽车,昭示着村民们生活的富足。年轻人谁能相信这里曾是不毛之地!

上一篇 二爷

下一篇 风干在岁月里的遗憾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