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感怀范仲淹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柴清玉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4-06-18 15:46:51

一篇《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也使我从少年时便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近日,阅读了一些范仲淹的史料,对这位北宋名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是杰出的词人学者、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更是业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范仲淹步入仕途后就宣称自己要“以天下为己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思考,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他在担任大理寺丞时上书朝廷,阐述了革除盘剥百姓的苛政积弊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市),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擢参政事,又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系统提出了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平均田赋、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十项主张。并受命与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可惜由于遭到大官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诬为“朋党”,而壮志未酬。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不惧“犯上”的风险,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可谓显著的亮点。史载,宋仁宗即位时年幼,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主持朝政。后来仁宗长大到了20岁,刘太后仍然独揽大权不放,把仁宗当成了一个摆设,朝中大臣谁也不敢吭声。这时,范仲淹站了出来,上奏折要求刘太后遵守祖制让权给仁宗。刘太后大怒,下旨把范仲淹贬到了一个偏远小县做通判,直到几年后刘太后去世,才被宋仁宗召回京城重新起用。但范仲淹依然故我,坚持与朝廷中的恶腐势力进行斗争,发现问题就直言“进谏”,讲真话,道实情。

吕夷简任宰相时,大量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败坏风气,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范仲淹十分气愤,他经过深入调查摸透了实情,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了仁宗,详细揭露了吕夷简安插亲信、徇私枉法的罪行,希望肃贪惩腐,清明政治。不料吕夷简利用手中的职权,恶毒反诬,加上宋仁宗的昏庸,范仲淹非但没有扳倒吕夷简,反而受诬被贬官。

但是,范仲淹没有消沉,没有退却,他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写了《灵鸟赋》,抒发自己清廉正直的胸怀和绝不退却的信念。《灵鸟赋》中有两句掷地有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愿发出正义的呼声而死去,也绝不默默无声地苟且偷生,读来令人感佩,在近千年后的今天,这种精神也是振聋发聩!

范仲淹擅长赋诗填词,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写景抒情,文情并茂,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博大胸怀。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示、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忧国忧民、奋斗不息。

《渔家傲》是范仲淹的又一代表作:“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仁宗时期,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危机四伏,而文风、词风也仍在沿袭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已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发生在这一时期,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豪放词开始兴起,一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体现了文学家的责任,范仲淹的《渔家傲》可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渔家傲》是范仲淹在陕西抗击西夏时所作,上阕着重写景,“塞上”点明了延州(今延安市)的所在区域。下阕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情怀。“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词。将军(词人自己)为什么通宵不眠,发为之白?征夫为什么落泪?是出于同样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首词,既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更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的形象概括与反映,是一般唐代边塞诗所难以比拟的。

是什么力量使范仲淹毕生为伸张正义,克服黑暗腐败现象而奔走呼号?那就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树立这种信念,坚定这种信念。

-->

一篇《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也使我从少年时便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近日,阅读了一些范仲淹的史料,对这位北宋名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是杰出的词人学者、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更是业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范仲淹步入仕途后就宣称自己要“以天下为己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思考,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他在担任大理寺丞时上书朝廷,阐述了革除盘剥百姓的苛政积弊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市),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擢参政事,又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系统提出了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平均田赋、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十项主张。并受命与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可惜由于遭到大官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诬为“朋党”,而壮志未酬。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不惧“犯上”的风险,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可谓显著的亮点。史载,宋仁宗即位时年幼,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主持朝政。后来仁宗长大到了20岁,刘太后仍然独揽大权不放,把仁宗当成了一个摆设,朝中大臣谁也不敢吭声。这时,范仲淹站了出来,上奏折要求刘太后遵守祖制让权给仁宗。刘太后大怒,下旨把范仲淹贬到了一个偏远小县做通判,直到几年后刘太后去世,才被宋仁宗召回京城重新起用。但范仲淹依然故我,坚持与朝廷中的恶腐势力进行斗争,发现问题就直言“进谏”,讲真话,道实情。

吕夷简任宰相时,大量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败坏风气,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范仲淹十分气愤,他经过深入调查摸透了实情,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了仁宗,详细揭露了吕夷简安插亲信、徇私枉法的罪行,希望肃贪惩腐,清明政治。不料吕夷简利用手中的职权,恶毒反诬,加上宋仁宗的昏庸,范仲淹非但没有扳倒吕夷简,反而受诬被贬官。

但是,范仲淹没有消沉,没有退却,他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写了《灵鸟赋》,抒发自己清廉正直的胸怀和绝不退却的信念。《灵鸟赋》中有两句掷地有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愿发出正义的呼声而死去,也绝不默默无声地苟且偷生,读来令人感佩,在近千年后的今天,这种精神也是振聋发聩!

范仲淹擅长赋诗填词,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写景抒情,文情并茂,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博大胸怀。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示、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忧国忧民、奋斗不息。

《渔家傲》是范仲淹的又一代表作:“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仁宗时期,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危机四伏,而文风、词风也仍在沿袭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已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发生在这一时期,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豪放词开始兴起,一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体现了文学家的责任,范仲淹的《渔家傲》可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渔家傲》是范仲淹在陕西抗击西夏时所作,上阕着重写景,“塞上”点明了延州(今延安市)的所在区域。下阕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情怀。“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词。将军(词人自己)为什么通宵不眠,发为之白?征夫为什么落泪?是出于同样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首词,既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更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的形象概括与反映,是一般唐代边塞诗所难以比拟的。

是什么力量使范仲淹毕生为伸张正义,克服黑暗腐败现象而奔走呼号?那就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树立这种信念,坚定这种信念。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