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郑州:民办博物馆 家珍逐个数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左丽慧 吴佩珊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4-07-22 15:24:05

提到博物馆,郑州观众会想到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郑州博物馆的兽面纹方鼎、青瓷釉尊,精美的藏品让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还增进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目前郑州市十余家民办博物馆开办得有声有色,其中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藏品?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郑州民办博物馆,带大家一起欣赏各馆的“镇馆之宝”。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唐代白釉梅瓶

梅瓶是一种长腹、圆底、丰肩、短颈、小口的瓶式,造型秀丽,宋代时被称为“颈瓶”,做盛酒用器,明代以后称为梅瓶。梅瓶以小口插梅枝而得名,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描述了梅瓶的特点及名称的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大象陶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梅瓶为早唐制品。器型浑圆饱满,胎质细腻,胎色白而坚致,器身施白釉,釉层较厚,釉面布满细密的开片,光洁匀净,底部刻有“二升八合”铭文。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过去的陶瓷书上一般把梅瓶出现的年代定在宋,但是这尊梅瓶的时代可以定在隋晚期到唐早期,且品相完整,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仰韶“鸟龙”纹彩陶盆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鸟龙”纹彩陶盆高22厘米,口径32厘米。

“中国人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证据何在?这件‘鸟龙’纹彩陶尊就是最早的物证。”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宝宗提出,仰韶文化时期曾出现多图腾崇拜的局面,炎帝部族有鸟图腾、黄帝有蛇图腾,炎黄融合后就产生了“鸟蛇合体”的新图腾,因此中国人才自称炎黄子孙,“在这件‘鸟龙’纹彩陶盆上,就有目前唯一一条鸟蛇合体的‘鸟龙’。”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石兴邦、史前文化研究专家许顺湛等,都对“鸟龙”纹彩陶盆给予了极高评价。刘庆柱说:“它对我们理解华夏文明赖以奠基的主体文化或者说炎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石兴邦也说:“仰韶彩陶第一飞龙,堪称国宝,对文明起源研究有巨大价值,应当珍视。”

郑州市上街区长军古陶瓷博物馆:唐青花

我国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改写了“青花始于元”的说法。

“唐代青花瓷打破了宋代以前没有双色瓷的说法,比元青花提前了500多年。”上街区长军古陶瓷博物馆负责人朱长军介绍,馆藏这件唐青花珍品造型独特,形质丰满,釉下钴蓝图案简单生动,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郑州至为古代艺术博物馆:东汉五层彩绘陶仓楼

说到至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该馆负责人杜璐介绍,东汉末年,曹丕称帝,汉献帝刘协被贬山阳(今焦作),被封为“山阳公”。刘协贬居山阳城后,远离政治,一心融入民间,使这里的黍稷桑麻大获丰收,粮仓堆满了粮食,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于是一种叫作“陶仓楼”的建筑在山阳拔地而起。

“我们这座五层彩绘陶仓楼在焦作地区出土,是中原地区典型的陶仓楼建筑形式。”杜璐告诉记者,楼体施以紫、红、黄、白色彩绘,制作精细,色彩鲜艳,保存完整,“这座陶仓楼结构复杂、造型独特,在已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中非常罕见,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唐代鲁山花瓷腰鼓

腰鼓是唐代宫廷乐器,后不仅被吸收进唐乐,又以陶瓷烧制鼓腔,别具特色。上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根据唐代人南卓《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调查鲁山窑址,发现了黑釉斑点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

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负责人任兴琪介绍,腰鼓的烧制及成品率极低,该馆收藏的这件腰鼓长60厘米,鼓径25厘米,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泼洒出块块蓝白色斑点,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与故宫博物院现存国宝腰鼓大小、造型相当。

郑州市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白釉刻划花梨形壶

登封窑陶瓷博物馆负责人李景洲介绍,白釉刻划花是登封窑北宋时期除珍珠地划花装饰外又一代表性装饰,其馆藏梨形壶因外形似梨得名梨形壶,此形制在中原地区其他窑口十分罕见。“登封窑的白釉剔、刻、划花综合装饰技艺,用刀偏重,刻线较深,边角清晰,线条流畅犀利,干净利落,再加胎色较重,质地细腻,因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目前在其他窑口尚未发现,应是登封窑的代表之作。”

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大亨仿古壶

一代制壶宗师邵大亨作品以浑朴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其传世作品不多,有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一捆竹壶”、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的“掇只壶”等。

四海壶具博物馆负责人徐磊介绍,其馆藏的大亨“仿古壶”圆润大气,简单而不失古意,造型雅致,线条流畅,比例恰当,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郑州赛思齿艺博物馆:“齿”“疾”甲骨文化石

赛思齿艺博物馆通过古生物化石、牙齿的演化、微笑与牙齿艺术、人类的第三副牙齿等展区,展览历史长河中捡拾起来的牙齿文明。馆藏的“齿”“疾”甲骨文化石,是该馆委托甲骨文研究专家焦志勤搜集得来的。

“仔细观察‘齿’字甲骨,会发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会意。”赛思齿艺博物馆负责人于海燕提出,“‘疾’也是一个象形字,就像一个病人靠在靠板上,说明这是个病人,病即是‘疾’。而‘齿’和‘疾’刻在同一片甲骨上,有推测认为,极有可能是牙齿患病了,以此来记事。牙齿问题在文字中反复出现,足见古代人对牙齿的关注,也侧面反映出古代牙齿问题的普遍性。”

郑州聚协昌博物馆: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殿试卷

郑州聚协昌博物馆负责人郭鹏介绍,该馆藏品主要与古代书院有关,反映了中国古代书院和河南书院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教育史,“这份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殿试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旧时科举人、书院人和私塾先生们对学术的追求。”

河南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明代海南黄花梨圆角柜一对

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藏有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加工而成的明清家具,它们造型典雅,结构严谨,蕴涵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该馆负责人侯晓鹤介绍,海南黄花梨木材十分珍贵,这对明代海黄角柜为97cm×51cm×185cm规格、样式简单大方,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明代海黄家具。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