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煤油灯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李绍光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4-07-22 15:25:17

“一根捻,明又明,读着书儿到天明”。独自在大街明亮的路灯下漫步,我时常想起儿时的油灯歌。

每当夜幕降临,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处处灯光闪亮,步入一个个场馆,更是彩灯闪烁,耀眼夺目。现在的孩子们大概不会想到吧,30多年前,我们童年时,用的是一盏盏煤油灯!

说来是灯,其实就是空墨水瓶装入煤油,薄铁皮卷芯穿上棉线,它们简单拼装在一起。清楚地记得:低矮的教室里,天还蒙蒙黑,娃娃们就来了,点起一个个小煤油灯,朗朗的读书声,随着面前油灯的黑烟,飘飘溢散。远处透过残破的塑料布窗看去,星星点点,红黄一片。夏日,呛鼻的热味,有时使你烦躁;冬天,昏黄的火苗,有时使人眩晕。即使如此,我们每天早晨仍然摸着黑,走六七里路来学校读书,从无怨言。当灯里油快用完时,光线会逐渐暗下来,稍微加一点水,水重在下面,油轻浮上面,灯马上重新亮起来了,这时读着书心里美滋滋的。

那时,农村的夜晚灯火点点,娃娃们嬉戏,大人们谈笑,一片热闹的气氛。夏天,我们光着上身,趴在巴掌大的桌旁写作业,额头汗水不停往下流;冬天冻裂出血口的双手,不经意被煤油沾湿,会钻心的疼痛,自己放下书悄悄用嘴里的热气呵呵。忙了一天农活的妈妈还要做家务,纺车吱吱作响,棉线绕来绕去。昏暗的小灯只能照亮偌大房屋的一角,我将灯高高端起,灯光照亮整个纺车,这样妈妈会纺得快,省眼力。妈妈纺完线,又要做针线活,常常忙到深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深知自己身上浸透了妈妈多少汗水和感情!

岁月荏苒,时间如梭,三十余年过去了,煤油灯早已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农家,走进了博物馆。也许出于对明天的敬畏,对今天的感慨,对昨天的难忘,我时常在收获欣喜之时,追思过往的油灯。也许有些事会因时空的变换而褪色,也许不少人会因光阴的流逝而淡忘,但儿时油灯绝不会就此匿迹,不在眼前,留在脑海,因为她是心中曾经的珍贵!

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越的学习条件,走进今天的学校真让我羡慕啊!我想,让现在的孩子了解一点有关煤油灯的事情一定不是坏事,只有明白昨天人们的艰辛,才会珍爱当前自己的甘甜。

愿,油灯之歌成为绝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愿,油灯精神被现代青年人熟知,变为奋发工作、报答社会、实现个人梦、追逐中国梦的一种动力之源!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