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华曾氏拜祖大典在方城举行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刁良梓 编辑人:王苏佳 发布时间:2014-12-05 09:21:06

12月4日上午,中华曾氏拜祖大典在南阳方城古缯国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曾氏族人参加典礼。

据考古发掘和专家论证,方城县八里桥夏代遗址被认为是曲烈时期古缯国的所在地,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录。4000多年前夏代少康中兴之时,少康次子曲烈被封到缯——今方城境内,至今留有缯国、缯关等遗迹。曲烈族人以封地为姓,创始了曾氏一族,成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10年4月,我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对“中华曾氏祖根地在方城”进行了认定。

此次祭祖大典所在地古缯国博物馆系方城县“古缯国文化苑”项目之一。同日,还进行了首届古缯国文化暨中华曾姓源流研讨会和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

曾氏宗亲方城寻根谒祖缯国故土研读根亲文化

——首届古缯国文化与中华曾姓源流研讨会方城举行

编者按

12月4日,在古缯国博物馆落成之际,中华曾氏拜祖大典在南阳方城古缯国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曾氏宗亲前来祭拜曾姓始祖——曲烈。

寻根谒祖是所有华夏子孙的祈求和渴望。曾姓的祖根地在哪?这一直是后裔们孜孜不息的寻根情结。上个世纪河南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古缯国神秘的面纱。2010年4月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认定河南方城为“中华曾姓祖根地”,2012年12月12日,古缯国文化苑项目在方城八里桥正式启动。曾氏后裔的杰出代表曾宪梓博士曾挥毫泼墨,写就“古缯国遗址”、“中华曾姓祖根地”的题词。

乘借拜祖大典的举行,首届古缯国文化与中华曾姓源流研讨会同日在方城举行。研讨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曾姓委员会承办。

来自国家博物馆、省社会科学院、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北师大、苏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曾姓、张姓、王姓、孔姓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机构代表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围绕古缯国与曾姓起源、曾姓名人与曾姓文化、根亲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曾”,古代又作“缯”,其得姓方式系以国为姓,而最早的缯国在今河南方城,所以方城是中华曾姓的祖根地。现将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世之

方城被赋予“古缯国遗址”当之无愧

曾或作“鄫”、“缯”,是夏代的一个著名古国。曾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迄今已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

关于缯国文化发祥地问题,后世学者歧见纷纭,争讼不已。纵览中国历史,曾经存在过三个曾国,即潧水之曾、瑯玡之曾和缯关之曾,其地域分别在河南新密新郑、山东兰陵和河南方城。这三个曾国虽然同为姒姓,但在时间上却有先后之别,并非都是夏禹后裔曲烈的始封之地。著名先秦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察了它们源流发展轨迹后,提出:“鄫国,子爵,为姒姓。约在夏代中叶,始新中国成立于缯丘,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夏代之缯,当在缯关,到商代才东迁潧水,周武王灭商时,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地区苍山县西北古鄫城(缯、鄫、曾古时通用)。”三曾的历史被梳理得清清楚楚,它们之间原来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著名姓氏学家袁义达先生也有大体相同或类似的看法。由此可知,曾国的故墟在缯关,即今河南方城,曲烈于夏代中期于此立国,史称为“缯”。新密新郑之曾与兰陵之曾是方城之曾的分支或是由其裂变而来的,其时代偏晚,不可能是曾之故墟。追根溯源,河南方城才是曾国文化的发祥地。方城被赋予“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丝绸之路源头”等桂冠是当之无愧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

古缯国在方城,曾姓祖根地在方城

姓氏祖地、名人里籍关系着地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认定要非常严肃,结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我提出了三重考证法即古史文献、考古与民俗民间文化。方城在这三个方面结合得比较好,古史文献中有甲骨文、《史记》等相关记载,考古文物有八里桥遗址、古缯关遗址,民俗民间文化有曾姓寻根活动。前两种是静态的,第三种是动态的活的文化,尤其珍贵。姓氏主根起源具有唯一性。先秦有以国为氏、以官爵为氏的传统。曾姓源于以国为氏,古缯国在方城,因而曾姓祖根地在方城,我认为是可信的。

中国民间有孔、孟、颜、曾四大姓拥有一个通天谱的说法。所谓“通天谱”,即全天下这四大姓只有一个家谱。在中国的家谱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谱,也有个别姓氏因源出同一远祖,而同用一个家谱的,但孔、孟、颜、曾四姓并非同出一祖,为何也共用一谱呢?原因是这四姓的祖先可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曾参四大圣贤,我认为,孔、孟、颜、曾四大姓拥有的通天谱,可谓之“文化通谱”,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文化精神。由此我们也可见出中华曾姓的文化品格与地位。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评孔孟颜曾四姓的字辈谱时说:“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崇尚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

根亲文化是文明河南与全球华人互动的纽带

文明河南作为我省的发展战略,我认为包含“文明的河南”和“河南的文明”两个部分。根亲文化,是依托“河南的文明”中的寻根文化而创立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理念,是文明河南建设与全球华人互动的纽带。

河南寻根经历了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阶段。1981年春,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到河南寻找闽南人的根,并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拉开了河南寻根的序幕,其后海外华人由零散寻根,到大规模组团寻根;由单纯的寻根拜祖到在中原投资兴业,不仅扩大了河南的改革开放,也使得我们对中原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2004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根文化”概念,并提出了“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是根文化”的观点,对中原文化中的根文化家底进行了全面盘点。2008年河南信阳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根亲文化”的概念。

根亲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因根而亲”。乡亲,是因同乡而亲近,宗亲是因同宗而亲近,根亲是因同根而产生的亲近,无形中拉近了全球华人同根而生的距离。二是“寻根找亲”。我认为,根亲文化实际上反映了海外与中原的文化互动,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河南依托丰厚的文明主动走访到世界各地找亲,寻根找亲正是河南寻根在当今的真实写照,也是河南人文化自觉的真实体现。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玉洁

曾子倡导仁德、诚信与孝道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倡孝道仁德的民族,而曾子是实施仁德、诚信与孝道的代表人物。曾子认为,仁德、诚信与孝道相辅相成,皆是治理国家的基石,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保证。曾子一生以推行、实施仁政为己任。他认为,仁德治国之本,贪利就会取辱。对于国家统治者来说,必须取信于臣民,恩泽施于百姓,这样国家才可能富强。而孝道是仁德的重要的内容。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著《孝经》。元朝至顺二年(1330年),曾子被封为“郕国宗圣公”。曾子关于仁德、诚信与孝道关系的思想至今仍是研究与继承的精华。

曾子很明白提出治理国家最贵的是德。国家必须用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对人民用仁德去治理,施恩于民。因为仁德,才可近于圣。其次才是“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曾子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敬老、敬长、慈幼,这是仁德的一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曾子的这些主张,至今还有其意义。曾子把仁、德落实在对老人的尊重与孝道上。他提出,必须以德治国。曾子认为,孝是与仁义诚信结合起来的孝,具有社会性,是治理国家的保障。《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纪检书记杨海中

曾国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百年多来,世人对曾国藩历史功过褒贬不一,但清穆宗评价曾国藩乃“一代完人”却得到公认。我认为就中国近代史政治人物而言,不论事功,不论学术,曾国藩都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学术上,曾国藩堪称大儒,宋明理学由于过于强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因而不仅不重视词章及经世之用,有时还予以莫名其妙地攻击与排斥。曾国藩则认为,时易世移,对儒学应全面继承,对后世各派要兼取所长,义理、词章、考据、经济四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在对儒学、理学的发展方面不囿于成见,不独尊一人,而是认识到各有所长。

在军事上曾国藩也是统兵驭将之帅才,主张兵贵精不贵多,以礼治军,明确提出“军不扰民”的原则,在中国军事建设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治世方面,曾国藩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务实”是其最大的特点,“以礼”是其根本要义,勤敬为法,用人为要,民生为怀。

综览曾国藩的一生,其“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以“勤、俭、谨、信”为信条,谨循儒家“修齐治平”之理念,在治国、用兵、事君、待友、持家诸事中,功业卓著,著述又丰,在世人心目中,几近完人,被视为“三不朽”之典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永宽

曾子的事迹见于儒家经典著作

曾子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其事迹散见于儒家经典著作及各种史籍、杂著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活动与言行,其中直接写到曾子有16处,记述了曾子同孔子的密切关系,曾子同孔门其他弟子的关系,以及他所参与的一些活动。其中曾子的言行,表现了曾子人品、学识及思想见解。《论语》是儒家的重要文献,其中的相关记述是考察曾子生平事迹的基础。

而《孝经》中,曾子是一个提问的角色,引发孔子的答话,而孔子的答话是论述孝道的经典性言论。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之所以引入曾子,是因为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行著称,而且他关于孝道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孝经》在后世影响巨大,曾子的孝子形象也由此而深入人心。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是儒家重要文献,其中关于曾子的记述具有可信性与权威性。上述内容表现了曾子关于礼仪、伦理、孝道等方面的重要观点,后世常见被反复引用,在今天仍然应当被视为考察曾子生平事迹的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大戴礼记》、《礼记》、《庄子》、《战国策》等经典儒家著作中都能见到曾子有关的言论和事迹,是研究曾子的重要文献史料。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