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双街:文化的沉淀与商贸的崛起

“郑汴地标双城记”系列之二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王苏佳 发布时间:2014-12-18 10:19:38

有城必有人,有人必有街。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框架,那街道就是构筑这个框架的脉络。

郑州有数不清的街道,如果问现在的郑州市民,什么样的街道最烦人,答案可能很统一:堵车的街道。金水路、农业路、东西大街……这些路段,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总会堵得严严实实。不过有一条路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德化步行街。步行街,顾名思义就是步行购物的街道。百年德化老街,折射出的就是郑州这座商贸之城的兴盛。

在开封人眼中,百年老街算不上什么,因为开封有一条千年老街——开封书店街。据说名字中带有“书店”二字的街道不少,但真正以古老和文化而享誉世界的只有两条,一条是日本东京神田书店街,另一条就是开封书店街。

书店街与德化街,可谓开封与郑州最有代表性的街道。如果说书店街彰显的是大宋文化的人文底蕴,那德化街浓缩的就是近代商业文明的精华。开封是历史与文化之城,千年书店街留下的是一脉书香;郑州是交通与商贸之城,百年德化街写下的是商界传奇。

书店街:留下一脉书香

走进开封书店街,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

一座气派的牌坊矗立在书店街北街口,向南望去,200多家各类店铺错落有致,青砖灰瓦的店铺、朱红雕花的木门、飘扬的旗幡,一路向南延伸。走在这条老街上,让人感触到那种独特的味道。

书店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这条街名为“高头街”,与大宋皇宫相毗邻。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高头街一带是开封最繁华的街市之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衣物、书籍、字画、古玩以及中药等。到了明代,这里易名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仍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它被正式以“书店街”冠名,则是大清乾隆年间。

宋代时雕版印刷达到鼎盛时期,不论是官方的官刻,还是民间的私刻(私人出资刻书,主要为了私藏)和坊刻(商人投资刻书,主要为了销售)都异常火爆,因而造就了书店街的兴盛。加上当时木版年画的流行,书店街一带,成为出版业的黄金地带。

不过真正让书店街闻名国内,还是在清末。“庚子之变后,清廷下令顺天乡试暂借河南贡院举行,在短短二十个月里,开封要先后举行六次重大科举考试(两次顺天乡试、两次河南乡试、两次全国会试),清末的‘高考经济’对开封、对书店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祁琛云副教授说,几万士子云集开封,笔墨纸砚需要、经史子集也需要,很多跟考试有关的材料书籍都是商机,这不仅让书店街名声响彻全国,也促进了书店街出版业的兴盛。

这之后,两合书店、大东书店、六合亭书店等真正以书店冠名的商铺相继在书店街登场亮相,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全国有名的印书馆也竞相来此开设分店,加上这里原有的鲍乾元笔墨店、邱文成笔庄等驰名老店,书店街声名赫赫,成了整个中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一条街”。

参加科举的士子、贩卖书籍的商人,来往于开封,带来的不仅仅是书籍,也将沿海地区的开放思想带了进来,这对河南这个内陆地区的文化风气造成了巨大冲击。1904年,河南第一份严格意义上的报纸《河南官报》创刊,这份报纸以“宣上德、通下情、广见闻、开风气为要”为宗旨……此后至1911年前,先后有《舆舍学报》、《河南教育官报》、《开封日报》、《中州日报》等报纸出版,河南人的思想观念正是在纸质传媒的冲击下开始变得活跃与开放,河南人也开始真正打开眼界,去感触清末民初那个“逢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年代。

德化街:写下商界传奇

我很久没有去德化街转过了,今年10月,去德化街采访,发现这条步行街有了地下商业街。

德化街办事处的负责同志说,这条地下商业街是德化街地下人防工程,将其打造成具有时尚元素的地下商业街,不仅能提升商业圈的集聚功能,还具有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的功能,整个地下商业街将于明年五月完工。

从地上走入地下,在德化街即将步入110年的时刻,它的历史无疑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化街能有如此繁华,与100多年前一个名叫陈龙的人有着莫大关系。

1905年,当时的河南巡抚陈龙奏请清政府批准,将郑州辟为商埠,并在郑州车站周围规划街道,动工修建商埠区。据一些老市民回忆,现在德化街所在的位置,原是一片荒地,名叫野鸡岗。

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地方呢?那是因为卢汉铁路通车后,火车站就在附近,这一带也成了各地客商的中转地和货物的集散地。后来旅栈、货栈等相继出现,郑州老城中一些较大的商号也陆续迁到这里。

陈龙规划的这条商业街,最初的名字叫“惠仁街”,但是由于“惠仁”和“毁人”发音太相似,讲求吉利的商人们决定改名。1916年,前清举人、惠仁街主要的房产业主刘帮骥和几位富商议定,正式把惠仁街改名为德化街。

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德化街自然也是一条火车造就的街道。据档案记载,从上世纪30年代起,省内外一些有名气的绸缎、医药、百货、客栈、饮食店铺纷纷迁入,德化街开始呈现商贾云集、繁华兴旺的景象。这条南起大同路、北至二七广场、长不过400米的街道,聚集着同仁堂药铺、魁祥花铺、俊泰钱庄、博济医院、天一泉浴池、京都老蔡记馄饨馆等。鼎盛时期,每天迎来送往的顾客在万人以上。

1948年郑州解放后,经过工商业改造,德化街迈入新的繁荣时期。据档案记载,德化街解放后发展迅速,商户有120多家,经营品种由过去的800多种发展到4000多种。这里不仅有大江南北的丝绸、呢料、服装、百货,全国各地的皮毛、花布、水果、干货等,还有全省的特色产品,如新郑大枣、荥阳柿饼、武陟油茶等,堪称郑州的“南京路”!

如今的德化步行街,不仅保留了一批老字号商铺,还吸引了一些诸如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入驻,既有珠宝、餐饮等传统行业,又有影院、咖啡馆这样的时尚商户。今天的德化街与1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拥有商户近3000家,日均客流量20多万人次,日均销售额800万元,年营业额超15亿元……不仅在郑州,就是在河南,还没有哪条步行街可以与其一争高下。

德化街孵化了郑州的现代商业,而郑州现代商业将德化街推到了一个独领风骚的地位。也许,这就是德化街的魅力所在。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