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堂号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珮 实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5-19 15:48:08

“堂号”也叫“郡号”,本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相近的庭堂、宅院之中,故引申为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余烈。其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姜氏“天水堂”、柳氏“河东堂”(郡望发祥地);孟姓的“三迁堂”(出自“孟母三迁”的故事);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连姓的“上党堂”则出自《明史·连楹列传》。刘姓后人以“蒲编”为堂名则源自三国刘备故事,借此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以简朴勤奋为本。此外,还有自创堂号(陶氏“五柳堂”),以王位(郭氏“汾阳堂”)、谥号(包氏“孝肃堂”)等为堂号的现象。至今,人们在谈论某一家族时,还有以“某某堂”称呼的。

自隋唐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书斋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故唐朝有“爵位不如族望”的说法。其中有:唐杜牧的“碧澜堂”,宋陆游的“双清堂”,明汤显祖的“玉茗堂”,清秦荣光的“养真堂”等。现代则有鲁迅的“俟堂”、周作人的“知堂”、郭沫若的“鼎堂”、丰子恺的“缘缘堂”、王国维的“观堂”、孙犁的“耕堂”等。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典故作堂号的。如匈奴呼延氏的“太原堂”、回纥族爱氏的“西河堂”、蠕蠕族苕氏的“河内堂”等。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同时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还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得以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号对敦宗睦族,弘扬孝道,维护家庭、宗族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乃至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发挥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