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省非遗中心参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期交流会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王苏佳 发布时间:2017-02-16 16:50:50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有关单位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情况,完善下一阶段抢救性记录工作,2017年2月10日,文化部非遗司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期交流会。交流会上,河南省非遗中心就工程实施情况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口头汇报与实物展示,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河南省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被列入抢救性记录工程名单。一年来,省非遗中心对10位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收集整理了大量图、文、声、像资料。2016年年底,全国第一批完成的项目提交文化部非遗司进行了中期评审。

此次交流会,文化部非遗司从全国第一批完成的46个项目成果中挑选出4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请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非遗司司长王福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等文化部领导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华觉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周青青、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魁、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等相关专家进行了审查。这4个项目分别是河南省的豫剧(王冠君)、撂石锁(沈少三)、山西省的琉璃烧制技艺(葛原生)和贵州省的侗族大歌(潘萨银花)。其中,豫剧(王冠君)最终形成视频素材62.5小时,音频12小时,照片553张,口述文字稿12.7万字和实物文献近40件;撂石锁(沈少三)最终形成视频80.6小时,音频32.3小时,照片672张,口述文字稿22.9万字和实物文献53件。

在专家点评环节,周青青建议,在对传承人访谈记录之前应先组织专家对要记录的最精华部分进行讨论分析,以便拍摄时有意识地引导传承人表述出最需要的内容。王魁指出口述片中出现的方言词汇应作适当的注释;对于同一个乐器不同的名称,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对此也应作相应的注释;片子中出现的以前的资料,应该注明时间。华觉明指出,由于国家级传承人人数众多,对于被记录人员的确定需专家进行筛选,要科学有序地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特别注意视频与文本的结合。司徒兆敦提出建议,要从四部片子中好好总结,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历史是不会、不可能逆转的,对于最重要、最濒危的要抓紧时间记录;涉及到保密问题的,可以做两个版本,一个作为原始版本封存入库,一个作为老百姓可以看的普及版。朱靖江指出,作为一种传承性、传世性的项目,更多的要把话语权留给非遗的拥有者,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描述与主观评价,甚至为他们操很多心,应该让传承人自己来说,来展示。

会议结束时,项兆伦副总结指出,抢救性记录工程要以学术为导向,形成实施可检验、效果可评估、进程可完善、成果可利用可传世的工作要求,和目标清晰、方法得当、手段可及的工作规范。


-->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有关单位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情况,完善下一阶段抢救性记录工作,2017年2月10日,文化部非遗司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期交流会。交流会上,河南省非遗中心就工程实施情况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口头汇报与实物展示,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河南省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被列入抢救性记录工程名单。一年来,省非遗中心对10位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收集整理了大量图、文、声、像资料。2016年年底,全国第一批完成的项目提交文化部非遗司进行了中期评审。

此次交流会,文化部非遗司从全国第一批完成的46个项目成果中挑选出4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请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非遗司司长王福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等文化部领导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华觉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周青青、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魁、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等相关专家进行了审查。这4个项目分别是河南省的豫剧(王冠君)、撂石锁(沈少三)、山西省的琉璃烧制技艺(葛原生)和贵州省的侗族大歌(潘萨银花)。其中,豫剧(王冠君)最终形成视频素材62.5小时,音频12小时,照片553张,口述文字稿12.7万字和实物文献近40件;撂石锁(沈少三)最终形成视频80.6小时,音频32.3小时,照片672张,口述文字稿22.9万字和实物文献53件。

在专家点评环节,周青青建议,在对传承人访谈记录之前应先组织专家对要记录的最精华部分进行讨论分析,以便拍摄时有意识地引导传承人表述出最需要的内容。王魁指出口述片中出现的方言词汇应作适当的注释;对于同一个乐器不同的名称,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对此也应作相应的注释;片子中出现的以前的资料,应该注明时间。华觉明指出,由于国家级传承人人数众多,对于被记录人员的确定需专家进行筛选,要科学有序地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特别注意视频与文本的结合。司徒兆敦提出建议,要从四部片子中好好总结,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历史是不会、不可能逆转的,对于最重要、最濒危的要抓紧时间记录;涉及到保密问题的,可以做两个版本,一个作为原始版本封存入库,一个作为老百姓可以看的普及版。朱靖江指出,作为一种传承性、传世性的项目,更多的要把话语权留给非遗的拥有者,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描述与主观评价,甚至为他们操很多心,应该让传承人自己来说,来展示。

会议结束时,项兆伦副总结指出,抢救性记录工程要以学术为导向,形成实施可检验、效果可评估、进程可完善、成果可利用可传世的工作要求,和目标清晰、方法得当、手段可及的工作规范。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