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豫见非遗】国家级非遗——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

来源: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5-30 18:11:45

【编者按】文化因传播而出彩,非遗因传承而持久。2018年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宣传展示近年来河南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省文化厅非遗处组织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河南文化信息中心,紧紧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推出“豫见非遗”专题宣传,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陆续介绍河南部分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让社会公众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充分展示河南非遗的魅力。

国家级非遗——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

柴战柱作品《花器》

柴战柱作品《硕果》

柴战柱作品《双耳孔雀开屏》

柴战柱作品《中华龙》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其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境内世代相传,因主要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俗称“当阳峪绞胎瓷”。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丰富的自然矿藏资源和黄河文化中心区的地缘优势,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和丰富的文化土壤。

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制作流程有选土、炼泥、调色揉泥、制胎(拉坯、编花、贴片、镶嵌等)、修胎、荫干、打磨、施釉、焙烧(柴或煤)等30多道工序。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也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里如一的瓷器。也正是因其类似于我国古代对君子特质的描述,著名古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曾评价绞胎瓷为“瓷中君子”,并因其由多色瓷泥相间揉和而成,且所出成品纹饰各不相同,故又言乃“君子的和而不同”。当阳峪绞胎瓷工艺复杂,每道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编花和高温烧造过程中不同泥料各项系数的把握都强调精准,故成品率低,但这也正是其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缘由之一。

当阳峪绞胎瓷因其瓷质韧性强、敲击声音清脆悦耳、独树一帜的绞胎制作技法,在北宋年间就闻名遐迩,当阳峪也因此被誉为“绞胎瓷之乡。

2014年,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