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70年,中国考古学交出优异答卷

——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李佳霖 文/图 编辑人:王苏佳 发布时间:2019-09-05 10:44:49

 

郑州青台遗址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遗存

8月28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等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与会专家回顾7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就与经验,明确今后考古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中国考古学的繁荣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巨大提升。与会人士认为,中国考古学作为诞生不足百年的年轻学科,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也为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70年的考古工作让人们对中华大地上人类繁衍、发展的过程有了轮廓性认识,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1万年前农业出现,8000年前农业社会显著发展,6000年前社会分化明显,5000年前先后进入区域文明,4000年前进入王朝文明阶段,此后,以秦王朝为代表的帝国文明形成,这个脉络通过考古学遗迹的研究逐渐清晰。”王巍说。

王巍认为,通过考古,中华文化的内涵得到了丰富揭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得到认可,比如稻、粟、黍首先在中国栽种,其后传到西亚。“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认识到中国是各个区域文明相互融合、交流、借鉴,最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当代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的融合,让人们对这个多民族国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另外,人们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自有特色的认识也有了空前进展。”王巍说。

中国考古学会下设的旧石器、新石器、夏商、两周等考古专业委员会和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代表对各自研究领域的突破、进展和未来展望有深入理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收获与成就,大大拓展了中国地区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基本复原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和多样化发展过程;基本厘清了中国最早人类(直立人)的来源和现代人起源、演化的过程及其文化表征;对古人类的生计模式、行为方式及其动因做出了有益探索等。“新中国成立之前,旧石器时代考古只涉及到周口店、水洞沟、萨拉乌苏等少量遗址及其代表的有限时段。目前,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超过2000处,涵盖距今210万年到1万年的各个时段。”高星表示,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研究是中国旧石器考古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比如水洞沟遗址群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本土人群并没有被整体替代;郑州地区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则证明本土人群连续演化并进入现代序列。

“史前跨区域交流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说,距今5300年前后,随着庙底沟、红山、凌家滩等文化的衰落,中国史前社会发生了以庙底沟人群西进北上、屈家岭人群北上等为标志的大规模互动交流;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早期王朝形成的进程与以农作物、家畜和金属冶炼技术为标志的中西交流的加强同步展开。“距今5500年前后,各地区以社会上层交流网为核心的深度交流,促成‘最初的中国’形成。”李新伟说,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但从根本上是“最初的中国”各地区交流互动和自身发展的结果。史前的相互作用圈形成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核心,且圈内所有区域的文化都在秦汉统一中国历史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互动、发展和演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不同。

王巍认为,中国考古学今后要积极推进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数字化发展。考古学科学化要通过多学科结合,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学国际化要树立全球视野,推动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交流互动,并加大中国考古走出去力度,进一步让中国考古学声音响彻国际舞台;考古学大众化要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等手段,让考古走进寻常百姓家。

高星指出,在当前旧石器考古学术水平与国际地位评估上,中国旧石器考古学行业快速与西方接轨和接近,主要体现在材料积累、仪器设备更新、同行评价等方面,但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为割裂、旧石器考古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他建议,在课题设置、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资金渠道等方面,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比如,要建设常设性旧石器时代考古田野培训基地,为选择旧石器时代考古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分析和实验平台建设,加强学科交叉研究。”高星说。

“1949年前,秦汉考古学科没有系统建立。1949年到1990年秦汉考古工作成绩卓著。如今,秦汉考古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秦汉考古理论方法不断发展,比如,秦汉城市考古形成了一整套城市考古理念和思路。工作中,我们要思考,秦汉考古要研究什么?要进行物质文化、铁质生产工具、各阶段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研究,还要进行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说。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