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大山深处演戏人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刘向东 李晋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9-10-25 15:55:50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台上,唱段精彩;台下,掌声热烈。

秋意渐浓。西峡县大山深处的农家聚落,因陈学文和他的曲剧团的到来,忽然热闹起来。这一次,陈学文带着剧团已在深山里奔波了20余日。他们自带被褥,埋锅造饭,且行且演。

13年了,这个剧团每年在豫鄂陕交界的山区至少演出300场……

热爱

“说白了,就是个喜欢。”年近半百的陈学文,是西峡县阳城乡一个普通农民。自幼对戏曲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每逢远近村子来了戏班子,都会有模有样地学唱几句。初中毕业,他入艺校学司鼓。艺校毕业,他曾在宛梆剧团工作过。后来他进了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一逮空我就组织大家唱戏。”

工作稳定,待遇不错。可当他看到农民文化生活日渐贫乏,赌博等现象逐渐抬头时,他的心里有了别样滋味,“一个县连一个专业剧团都没有了,咋让老百姓丰富文化生活啊?”

陈学文决定辞职办剧团。做通了妻子和父母的工作,钱成了最大问题。他用刚盖好的房作抵押贷来10万元,又向亲朋借来了20万元,上郑州、下深圳,买来了服装、道具和灯光音响等设备,2006年9月,他办成了西峡县第一个农民曲剧团。

四处招兵买马,挑拣着农民喜爱的剧目,陈学文购买来100多张古装戏影碟,让演员们边观看边熟记唱词,精心排练。一个月后,陈学文带着剧团在邻县进行了第一次演出。“我还记得当时演的是《狸猫换太子》《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这三部古装曲剧,一气儿唱了三天!”

土台子配上土戏班,效果却出奇的好。“那时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能唱和敢唱大戏的基本见不到了。”陈学文这样总结着他的剧团“一炮而红”的原因。但他知道,要想长期受群众欢迎,光靠剧团里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业余演员肯定不行。想要聘请专业演员,费用又是个大问题。走遍了南阳13个县市区,去了一个个剧团,也碰了一次次壁。

心诚所至,金石为开。当陈学文得知方城县有一对省戏校毕业的夫妻时,他四次登门拜访。最终,这对夫妻双双来到了西峡,成了剧团的台柱子。“他们是被我的诚心诚意打动的,因为当时我能给他们的报酬,是一天60元。”

20多位经过专业培训的演员走进了陈学文的剧团。他们中,不少人在省市戏剧大赛中获过奖,还有3人拥有国家二级演员职称。“虽然他们不能保证天天随我的团演出,但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保证了一点:只要是公益演出,随叫随到。”

随着剧团的演出水平提高,剧团的名气越来越大。

坚守

“剧团是我个人创办的,所有经费开支只能靠演出来维持。”为了节省费用,陈学文是团长,也是司鼓手;是电工、司机,也是装卸搬运工。每到一处演出,他都和勤杂人员一起装卸设备、搭建舞台、拉电扯线装灯光音响,忙得连轴转,时常连饭也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一次演出前,由于长时间得不到休息,他装卸设备时一脚踩空从车上摔了下来,头破血流,卧床半个月才起。

“农村群众爱看戏,但经济条件有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群众,能拿出的费用非常低,却又非常想看戏。”陈学文说,当正规剧团每场少于3000元不演时,他的剧团一场1000元左右都演。

“有时候,只要有人愿意管饭,我们都演。”在陈学文心里,只要能顾住吃喝,就是亏点本也行。“山里的群众实在掏不起钱,无偿演出一场也没啥。”

话虽这么说,剧团里近30人的工资需要月月开支,租车费、设备更新费,哪一项不需要钱?入不敷出时,陈学文经常借钱给演员们发工资。最初几年,陈学文不但没有给家庭带来收入,反而欠下几十万元的外债。为此,妻子和他吵过闹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而且,妻子在工作之余,也经常会到剧团里为演员们做饭,改善生活……

因为资金周转不开,陈学文几次都想解散剧团。但每当他看到农民渴望的眼神,听到他们的精彩演出赢得的掌声时,他坚持了下来。“不是我说大话,在我们周边这几个县的山区,如果不是我们去演出,他们很多人就没有看过大戏。”

“真正使我坚定信念的,还是受到了中央首长的肯定和赞扬。”对于陈学文来说,2010年9月21日,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天,剧团正为村民演出时,恰逢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到西峡考察调研。刘部长观看了他们的演出,了解到他们常年下基层为农民演出时,亲切地和他们合影留念,并指示原文化部赠送给他们一台流动舞台车。

“激动得我几天都没睡好觉,把剧团办下去的信心更足了!”陈学文说。

开着赠送的舞台车,剧团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20余个县市,每年都要为偏远深山区的农民至少演出300余场次,其中无偿送戏下乡百余场次。

2015年,陈学文还筹资百余万元,打造了大型现代曲剧《母亲》,这部呼唤人们传承孝道、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曲剧,在南阳市第八届戏剧大赛中荣获了金奖。

传承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繁荣文化艺术和振兴地方戏曲的政策,陈学文更是信心满怀。2015年,他开始筹资创办曲剧艺术学校,希望通过招收爱好戏曲的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

经过多方努力,2017年8月,陈学文终于和当地一家职业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设戏曲、器乐等专业。

怀揣美好愿景的陈学文,却遇到困难重重。2017年至今的三个招生季,他招到的学生尚不足百名。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还有一些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按政策减免学费后,收取的费用远远不够办学费用。

“每年得有近二十万元费用需要我自理。”随着近年陈学文的剧团演出繁忙,收入已自顾有余。然而,演出的盈余贴补到学校后,陈学文的收入仍是负数。即便如此,陈学文还是高薪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省曲剧名家等到校长期任教。“学生虽然少了些,但他们能够来,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让他们学到真实本领!”

对于年龄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学戏曲是非常辛苦的。他们不仅要每天学演唱艺术,还要练各种表演功夫,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当有孩子想打退堂鼓时,陈学文就和妻子一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戏曲名家盖叫天、常香玉的故事,鼓励他们好好练功,传承戏曲艺术。

苍天不负苦心人。尽管办学艰辛,但陈学文的办学水平也得到省曲剧团的肯定,被授予省曲剧团生源基地。

“振兴戏曲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但我必须坚定信心走下去。”陈学文说,戏曲是国粹、传承国粹人人有责。“我将把传承弘扬戏曲艺术作为我的毕生追求,为丰富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对陈学文采访时,记者也随机对几个十来岁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个孩子这样说:“我爷爷奶奶都喜欢看戏。等我学会了,就可以天天演给他们看了。”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