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原藏珍》获“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背后有啥动人故事?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温小娟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10-26 11:47:16

以上图片均由河南博物院 孙海涛 摄

几天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评选结果揭晓,由河南博物院倾力打造的短视频纪录片《中原藏珍》成功入选。

《中原藏珍》系列视频缘何能够脱颖而出?如何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文博领域奉献社会的专题系列历史文化视频精品力作?从创意到筹划,从制作到出品,它的主创团队都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付出?10月23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主创人员。
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中原藏珍》,讲述中原大地故事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而文物还原其真貌,传承其文明,留住其根脉。2017年,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国家宝藏”从荧屏热燃到线下的博物馆热。
“《国家宝藏》的大火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在信息化时代,展厅的面积是有限的,但是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说,当时,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正在维修,我们就想把那些无法展出文物以短视频的形式,让观众在家里、在路上、在任何地方,用手机就能零距离与文物“对话”,更加便捷地了解中原历史、中原文化。
谋定而后动。筹建团队、加大投入、高标准拍摄……河南博物院在多媒体传播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尤其是在拍摄制作上,在高标准要求的情况下,为确保文物的安全,在库房搭设专业摄影台进行拍摄。“采用专业4K电影机,电动智能轨道、摇臂等多种设备,多机位全方位拍摄。后期制作上,通过多种科技手段全面细致地展示了珍宝的全貌和细节。”万捷说。
从2019年1月以来,《中原藏珍》系列视频以聚焦展现文物原貌品相和专家解读文物背后故事为主要内容,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文博领域奉献社会的专题系列历史文化视频精品力作。从浏览版的短视频到讲述版的长视频,从器物展示到专家解读,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多媒体大平台传播文物信息及文物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决定要拍文物纪录片后,大家集思广益思考节目取什么名字合适,后来就选定博物院原有刊物‘中原藏珍’《品鉴》的名字,既是对原来‘每周一品’栏目从纸上到视频的延续,还有海纳百川传播中原文物之意。”说起栏目名字的来历,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记忆犹新。
《中原藏珍》持续推出在全国博物馆界尚属首次,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形成了“追剧”习惯
来看一组充满温情又耀眼的数据:《中原藏珍》在学习强国平台每期有效阅读量为60万+,大河网有效阅读量约100万,腾讯企鹅号有效阅读量约50万+,院官方微博有效阅读量约429万+。2019年3月,《中原藏珍》系列视频超高清版本走进全国两会河南团驻地展播,超过40家媒体给予报道,关键词“中原藏珍”全网相关数据约3174万。
翟红志说,《中原藏珍》系列视频的持续推出在全国博物馆界尚属首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更重要的是,每星期固定星期五推出一期,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形成了“追剧”的习惯。当然,也说明我们的作品有品质的保证,才能形成长久的吸引力。
拍摄过程中,如何从浩如烟海的馆藏文物中选出拍摄文物,是一个非常艰难过程。翟红志笑言,我们的好东西太多了,除了重磅“国家宝藏”外,把具有一定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国宝作为首选,另外还有最近几年的收藏品也作为拍摄对象,拍摄文物涵盖了青铜器、玉器、陶瓷器、象牙器、金银器等各种类型。
据了解,为全面展现文物价值、内涵,2019年6月,《中原藏珍》再度升级,推出了10分钟以内《讲述》系列长视频,通过专家深度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对文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莲鹤方壶是怎么用的?是直接把液体倒出来吗?
每集两三分钟的《中原藏珍》,看似很简单,但背后其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中原藏珍》的编导王文析,她的体会最深。“从最初的摸索配合拍摄到现在默契十足,倾注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收获满满。”王文析说。
“从文案到拍摄,以及后期的动画特效、剪辑、音乐配乐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详细沟通,因为我们要确保准确性,比如加入动画人物,我们就要考证它的服饰是否符合这个历史时期。”王文析说,虽然每集视频只有几分钟,但每一期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包括考古发掘报告,因为有很多文物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发掘的,后来又有了新发现,我们还要把新的东西加入进去,确保准确性、专业性。
但是文物视频仅仅保证准确、专业还远远不够,还要把枯燥的文物拍出视觉上的震撼,让观众觉得好看,看得明白。王文析说,“文物摆放在展厅,有很多文物信息时肉眼看不见的,但通过我们的视频解决了观众的遗憾,比如莲鹤方壶是怎么用?它不是直接倒出来,而是用勺子舀出来的,我们以视频动画方式让文物‘动起来’,观众可以看得明明白白。”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呈现出震撼视觉效果,摄影师苏一飞可谓使出了“洪荒之力”,他说,让文物单纯地旋转会很枯燥,所以我们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杜岭方鼎给人感觉是“嗖”一下穿过去了,普通摄影机是做不到的。虽然镜头只有一两秒钟,我们用了针孔摄影、4K电影、灯光以及很多认为的配合。“拍摄过程中,除了大件的搬不动的青铜器、碑刻是一大难点外,表面光滑、站立不稳的玉器、瓷器也是难点,我们还要经常克服文物反光问题,使用专业的色温表测试,还原青铜器上不同程度的绿、陶瓷玉器不同程度的青。”
为更好地讲述好文物故事,《中原藏珍》的拍摄不仅有“明星文物”,还会选择一些“生冷文物”。让王文析印象深刻的是,力士砖雕的拍摄。“这个力士砖雕唐代建筑饰件,形象非常生动好看,只有年代、尺寸等简单的信息,内容十分匮乏。”王文析说,我想应该要搞清楚这个砖到底是在什么塔什么位置,是怎么砌上去的,这样拍出来才有人看。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查阅了很多寺塔资料,最后终于弄明白了砖雕是安阳修定寺塔上的,一开始认为砖雕的纹路是云纹,最后确是水纹,还搞清楚了很多塔建筑、木建筑等方面的知识,真的是收获很多。
如今,《中原藏珍》已拍摄近百期王文析准备的文稿达10万字,还有大量的手绘动画图稿……“加班加点是常态,我们团队毫无怨言,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热爱、是全部情感的投入,所以大家看《中原藏珍》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王文析说。
万捷表示,《中原藏珍》系列短片是推动河南博物院向数字化、影像化发展提升的一个良好契机。河南博物院可以在此基础上尝试更多形式,形成自身独有品牌,打造一个鲜活的“国际豫博”形象。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