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曹新林:我愿执笔画苍生

来源: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金京艺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0-12-17 10:04:16

曹新林先生近影

爱看《中国好声音》、微信玩儿的贼溜儿、“牛掰”“后浪”等词脱口而出,已然银丝鹤发,眼中却炯炯有光……眼前的曹新林很难让人和“80岁”“耄耋老人”相联系。

他说,只要心态不老,作品就会永远年轻。于是,大胆明丽的色彩运用和粗犷不失细腻的线条勾勒,让曹新林的画作活力且阳光。

在刚刚落幕的岁月如歌·河南省老艺术家美术作品展”第四场“曹新林油画作品展”上,最让曹新林中意的,莫过那组用年轻手法创作的《苍生图谱》:十副巨大的人物肖像一字排开,或凝神、或回眸、或沉思、或得意……这些栩栩欲活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原农民。

“因为我也是个受黄河文化滋养的中原农民,画他们就是画我自己。”在采访中,曹新林不止一次地这样说。

细端其画作、倾听其人生,越发感叹一位画家浑厚的功力和心系苍生的情怀。

“黄河为我的文艺创作铺垫作序”

没有从惯常的大场景处落笔进行“宏大叙事”,用“站在大河中央”的视角创作了滚滚大河绵延流长的恢弘气势。河面之宽、水流之大,让油画《大河之魂》于无声处尽显张力。

在此次画展上展出的画作《大河之魂》创作于2017年,是曹新林到访南美时对布伊瓜苏瀑布的深沉体验。“虽是画他国之河,却融入了我对黄河无限的眷恋和深情。”曹新林说,“可以说是黄河在为我的文艺创作铺垫作序。”

时间拉回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河南的曹新林便迫不及待地拜访了黄河:笼罩在金色阳光下的滔滔黄河水,让沉浸在巨大喜悦里的曹新林如痴如梦,他站在岸边迟迟不肯离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得到黄河泥浆一样的水浪的冲击与滋润,使我每一个细胞里面都充满了激情。被黄河水浇灌出来的心田,使我对生命的体验、对绘画的认识、对审美的指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画家笔笔虔诚。在随后近一个甲子的河南生活中,曹新林始终没能忘记黄河所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他把自己的“黄河情结”诉诸笔端,画作虽鲜有黄河之景,其中却无不展现着在滔滔黄河滋润下,广大中原农民坚毅、果敢、勤劳的生活百态。以至于在参观完此次画展之后,有权威人士发出如是感慨:“曹老师的画作是真正中原风格的旗帜,黄河精神及文脉的具体体现。”

“中原农民”是他生命的底色

怀着对《黄河大合唱》中激情、豪放、朴厚等气魄的向往,1964年,即将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湖南籍学生曹新林,在面临毕业分配时,将自己的全部志愿都填成了河南,并从此毅然北上,决心在黄河黄土打开的调色板上,作画、着色。

刚到河南第一年,曹新林就被下放到了许昌农村参加劳动锻炼。

初到农村,满眼新鲜。“北方粗犷豪爽的农村生活和我童年在湘江边生活的农村太不一样了!”回忆起那段和生产队大爷一起住牲口棚、睡“大通铺”的生活,曹新林至今还记忆犹新:厚重、质朴,是我向往的北方。

心向往之,身体却诚实。“南方胃”好不容易适应了一天三顿的红薯饭,一天十几个小时的体力活,让曹新林只觉得吃不饱。

肚子虽没填饱,精神食粮倒丰富。每天农活结束后肆意驰骋田埂的写生时光,让曹新林对于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了十足的创作热情。

“那个年代许昌似乎没有人出来画速写。有一次在牲口交易站,我正在画小猪娃交易的场景,就被人请去谈话了。只听见他们给上级打电话,很紧张地汇报,说有个南方口音、啥证件都没有的小青年把许昌的地图都画出来了!原来我被人当成是特务、间谍了!”

尽管如今讲来像是笑话,可当时曹新林碰到的这事可真不算小。这些经历虽然在当时不能让他畅快地创作,但却将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农村摸爬滚打的日子,对曹新林日后朴拙画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也让他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原农民。1966年,在见到母校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时,曹新林开口满腔的河南土话,让往日的师长怎么都听不懂。“他们都快认不出我了!因为我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原农民!”忆起当年,曹新林便笑了,“来了河南才发觉,我生错了地方,不应该是生在鱼米之乡的湖南,而应该是个从中原大地的土坷垃里走出来的孩子。”

“农民的笑纹里藏着时代的变迁”

生在湘江畔、学在珠江岸、长在黄河边。几十年扎根中原沃土,坚持为农民写照、为农民画像,曹新林在农民身上找到了最朴素的品质,他用心去感受所画对象的人生境遇,塑造出一个个有个性、有灵魂、有情感的中原农民形象。这让“惟愿执笔画苍生”的曹新林载誉无数的同时,也成为了河南油画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

2014年5月,“情凝厚土——曹新林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反响热烈。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担任策展人。范迪安不仅出任大型画册《曹新林》的主编,还以“守护者的耕耘”命题为画册和展览作序。

“对‘守护者’的尊重与关切,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守护,是曹新林心灵世界的一份纯粹情感,也是他钟情于土地、农民和家园的体现……”范迪安先生的评论将曹新林画作中的“守护精神”和“家园情结”,进行了准确的表述。

更有文艺评论家不吝赞美:“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代农村的理想形态,那么曹新林通过塑造新农民群像,为这种形态提供了可视的形象。”

从《一方水土》《大地回春》到《紫气东来》,从《老伴儿》《艳阳天》到《苍生图谱》,曹新林在每个时期都刻画着有生活理想并行走在新时代的农民群像。为何如此痴迷于为农民作画?

“因为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曹新林说,“即使在今天,我的妹妹及许多亲戚的家依旧在农村。每年我返乡探亲与家人团聚、以及奔走于千万中原农村的经历告诉我,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故事正在当代农民身上不断发生和演变,也让我深切地感受今天农村发生的变化,农民生活发生的改变,用画作来呈现,才是最好的表达,因为农民的笑纹里就藏着时代的变迁!”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