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小视角中的“大爱” “小人物”的大格局

浅谈大型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李燕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2-08-24 09:52:10


8月11日、12日晚,“皖豫情”文化交流演出的大型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在河南郑州连演两场,观众深为精湛的舞台呈现所折服,为剧中王家坝的一群“小人物”“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奋斗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所感叹,更为毛泽东、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关心淮河流域洪涝灾区人民福祉而感动。该剧是由中共安徽省阜阳市委宣传部、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历时三年打造的一部大戏,是2021年安徽省重点选题剧本项目、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项目、阜阳市重点文艺项目;2022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安徽省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项目。

立意高远宏大 视角以小见大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口号,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中,阜南县建了控制闸。这座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从1954年至今已16次开闸蓄洪。2020年7月,时隔13年再次开闸向蒙洼泄洪。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短短7个小时内,蒙洼蓄洪区内4个乡镇2048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该剧在70年前的大洪灾中少年柳根伏娘尸体上绝望嘶喊声中拉开序幕。紧接着,在2020年7月汛期已至的淮河岸边,80多岁的柳根爷牵着“老伙计”大黄牛缓缓寻堤而来……编剧通过位于蒙洼蓄洪区内王家坝闸所在地一个小村庄——王家坝的第16次泄洪这样的小视角,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该剧以年轻的村支部书记柳叶、老支书张国山、准亲家刘光瑞、以及晓兰、洪亮、柳根大爷等人物为主线,围绕一个家庭、一对恋人、一对儿女亲家,以及几代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一致,不畏洪涝自然灾害、“舍小家为大家”、听党话跟党走、忠诚担当的“大爱”精神,展开了一幅恢弘的史诗般画卷。

编剧是一度创作的主创者,也是一台戏的“总设计师”;剧本乃一剧之本,好剧本为一台好戏奠定基础。徐亭松创作的贴近农民生活和情感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大型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很好地提炼了本剧主旨,避开了模式化、标语化等俗套。而扎根民间、地域特色鲜明的方言、俗语、谚语的纯熟运用,凸显了地域特色,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袜子改长裤——高升拉”“山墙上挂帘子——没门儿”,观众在欢笑中被带回那个粗狂且浓烈的皖北大地。

编导编导,编剧和导演是密不可分的。导演的“二度创作”将剧本从平面艺术形式转变为舞台立体艺术形式,并将其塑造成为具有视听造型的作品。舞台导演是一台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舞台化以及表现化意识的灵魂。

时任河南豫剧院一团业务发展创作室主任的本剧青年导演张占忠,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导演”。他以自身良好的素质与修养,在剧本的阅读、演员的选择与合作,到舞台空间、服装化妆、灯光的设计等诸多方面驾轻就熟,已形成自己特有的导演风格。他通过这部剧把王家坝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对王家坝精神作了生活化、人性化的概括,这不仅是《风雨王家坝》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坚守与奉献中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整体表演到位 角色个性突出 

该剧剧本群像塑造到位,演员们的“再度创作”也都可圈可点。

唱,是演员最基本的工夫,观众看戏,也是听戏,该剧的一大亮点即是主、配角的嗓音条件都很好,并具过硬的专业功底和对情绪精准的把控能力,充分体了现代戏曲艺术的声腔魅力。在2个多小时六场演出的有限舞台空间中,他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似从生活中走来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那么平凡朴实,却个个闪耀着人性的光华。剧情发展层次清晰、节奏紧凑。激烈的剧情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内心转变层层剥茧,丝丝入扣,令人信服。

贯穿全剧的女一号人物——老支书的儿媳妇也是现任村支部书记柳叶,是一个为“情”字而毅然嫁到王家坝的大学生。柳叶的扮演者用或坚定或柔情的眼神、复杂的肢体语言和委婉细腻的沙河梆子戏女腔,很好地演绎了当今“村官”一心为民的典型形象,将她刚柔相济的性格与大局观的睿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信、可亲、可敬。


身抱绝症的老支书、老抗洪抢险队队长张国山的塑造者也相当成功。使命感、责任感使他可以低下高昂的头,大度地甚至是低三下四地为因救他而亡的朋友的儿子(即他的养子)求婚。在他认为求婚时机已成熟,兴高采烈地拉着亲家翁、村民刘光瑞到家里看盖婚房的材料时,亦步亦舞的一段诙谐夸张的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掌声四起,在观众“快乐着他的快乐”的同时,又为他的病体而担忧;当他得知盖婚房的材料全部被拉去固堤时,人性的弱点和他认为自己时日无多的时不我待,也会使他勃然大怒甩手而去;而面对凶险的汛情,他又会以老党员的信念不顾一切地闯入狂风暴雨中,直奔堤坝加入抢险队伍……他的表演激情饱满,亦正亦谐,极具艺术张力,加之梆子戏高亢、激昂、粗狂的唱腔,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老支书形象跃然地立于舞台之上,令人喜爱而印象深刻。

其他演员的人物刻画,如乡村新时代知识女性、刘光瑞女儿晓兰,贤惠的张国山妻子洪亮妈,饱受洪患之苦的村民柳根爷,晓兰对象、张国山养子共产党党员洪亮等,也都塑造得惟妙惟肖,集体向人们讲述着蒙洼儿女自强不息的生活状态与生命历程,传递着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王家坝精神。

程式无缝融入 音乐烘托主题

大型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是现代戏,而传统戏中的程式化表演也无缝融入,很好地烘托了舞台气氛。比如柳叶觉得问题困难棘手时使用的“搓手功”,张国山在愤怒急躁时使用的“搓脚功”,都恰如其分,使艺术形式与主题内容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值得关注的是,与舞台节奏相辅相成的音乐节奏的把控也十分引人入胜。演出中或欢乐或低沉、或热烈或暗淡、或戛然而止、或悠扬缠绵的音乐设计,营造了符合剧情发展的音乐情绪和舞台氛围,也很好地烘托了主题。舞台短暂的声音空白,使舞台彰显无穷张力;静宜中飘出的笙声,给观众留出美好的遐想空间;振聋发聩的洪水声,使人身临其境而浑然忘我……

本剧的舞台美术设计简约省时,具时代感和美感。没有幕布只有灯光操控的落幕和启幕,使观众隐约可以看到舞台快速换景所应用的现代高科技成果,观众在称奇的同时节省不少观戏时间。但若舞台呈现再多体现一些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字的运用,效果或会更好。“虚中有实”“假中有真”可能会更有意境;舞台表演人员也可以稍稍减员,音效、灯光等艺术手段也可以帮助营造出宏大场面。

张占忠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动情地说:“该剧以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小人物折射大事件,探索在舞台艺术中把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对王家坝精神作出生活化的概括。此次来到河南郑州演出,也是要把王家坝人民在灾害面前坚守、不屈、乐观、奉献的家国情怀,通过演绎的方式传递给河南的百姓,让我们共同守护脚下的热土和头顶的蓝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他,成功地做到了。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