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从殷墟到大邑商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23-08-11 17:20:09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团8月10日来到了古都安阳。

在殷墟遗址博物馆,记者感受到了展出文物带来的商代人生活气息;在殷墟王陵遗址,记者见到了大小深浅不一的祭祀坑;在洹北商城遗址,记者看到了深深的城壕。

殷墟遗址博物馆所在的殷墟宫殿宗庙区历史上被称为小屯村,这是最早被称为殷墟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发掘出土商代王陵后,殷墟的范围就包括了宫殿区和王陵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殷墟保护范围约24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洹北商城遗址、辛店铸铜遗址等重大发现的公布,殷墟的面积已经超过了36平方公里,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大邑商”来称呼商代晚期的这座都城。

以小屯村为中心,殷墟的“涟漪”逐渐扩大,从殷墟到大邑商,主要归功于考古。

因为考古,殷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殷墟遗址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大量的卜辞甲骨片。

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是从寻找甲骨文开始的,百年考古共有3次甲骨文重大发现,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是重建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近年来考古出土的甲骨文虽然较少,但发现的相关遗物却极为重要。2009年在王裕口村南发现的贞人墓地,以考古发掘的方法确认了甲骨文中贞人的遗存,这在殷墟尚属首次。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李立新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近1000年,对于研究国家文明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在洹北商城遗址东南角长达19米的祭祀沟前,记者看到考古工作者正在细致地清理祭祀沟中的骨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研究员王迪说,在洹北商城发现殷墟时期的大型祭祀沟还属首次,目前正在寻找祭祀沟与周边遗存的关系。

近年来,在传统认知的洹北商城、殷墟区域之外又不断有新的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与洹北商城同时期的陶家营环壕聚落、与殷墟大体同时期的辛店超大型铸铜作坊遗址的发现引起广泛关注。陶家营、辛店、邵家棚等遗址如同殷墟不同等级的“卫星城”,它们的发现大大突破了传统认知的殷墟范围,也呈现出三级甚至更多的聚落结构形式,这也许就是甲骨文、金文中的“大邑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研究员岳占伟说,甲骨文中,常有“大邑商”“天邑商”等记载,“大邑商”一般来说指的是商代都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商代人聚族而居,是“低密度城市”,大邑商的范围可能会超过目前认为的殷墟36平方公里。

弄清楚大邑商的面貌,需要大范围的调查,也需要局部的深入发掘,点与面相互结合。

持续进行的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考古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系统勘探与发掘,确认王陵西部大墓区及东部祭祀区分别有两个方形壕沟环绕,并在东区新发现460余座祭祀坑。方形环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陵墓“兆沟”,这改变了以前对商王陵陵园的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研究员牛世山说,目前的工作目标是搞清楚整个洹河北岸地区的规划,搞清楚商王陵区的范围,搞清楚从小屯宫殿区到王陵区之间的交通干道,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近年来,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殷墟考古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殷墟考古走出了单一器物学框架,迈入了透物见人、见思想、见精神等新阶段,逐步揭示出甲骨文所记载的“大邑商”的风貌,殷墟考古也由此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表示,虽然殷墟考古与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殷墟大邑商布局、方国考古、甲骨文、以商为代表的中国文明早期发展源流与内部驱动力等课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今后将深入挖掘殷墟文化内涵,为殷墟保护、展示、利用、活化等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