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堂号、堂联与客家之“根”

来源: 来源作者:顾 涛 编辑人: 发布时间:2006-08-14 08:00:00

  

  

客家词堂文化在客家文化中较为引入注目,而堂号与堂联又是其祠堂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不断南迁的历史过程中,在闽、粤、赣、桂等地定居后,出于寻根念祖、怀念故上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诉求,继承华夏传统文化独特的楹联和牌匾艺术,并结合其祖先南迁及在定居地艰苦创业的经历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客家人由于注重崇先报恩,尊祖敬宗,所以特别重视修谱牒、建祠堂、祭祖先,而祠堂的堂号、堂联最好地表达了客家人思念祖先,弘扬祖德的情感,堂号作为祠堂的名号,是某姓的标志,取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取自祖先的发祥地。望出地;还有一种是为纪念祖先的官街、勋绩、德行。由此可以看出,堂号代表着族源和血统、历史和荣誉。堂联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对仗工整,特点鲜明,一般都有“家声”,“世泽”等专用语,而且大部分强调祖先功业和祖居地名。中原地区,特别是河洛一带是历次南迁的大多数客家先民的祖居之地,史不绝书的记载和诸多的遗迹,从不同角度几乎都能证明这一点,而堂号和堂联则是最为有力、最为直接的证据。客家学学者邓迅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这表示客家人纵使飘萍万里,仍然数典记祖,不忘中原故乡。”事实的确如此,客家的堂号、堂联清楚地指出了客家的来源,证明客家确实源于中原、源于河洛。让我们走进客家祠堂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真实吧:

丘姓,堂号河南堂,堂联:鸿舻世第,枢密家声。丘氏望出河南光州固始,故以河南为堂名。“河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临汝之间。

许姓,堂号高阳堂,堂联:高阳世泽,洛水家声。周武王封炎帝后裔伯夷后代姜文叔于许   (今河南许昌),曾散居高阳郡(今河北高阳县东)一带,后复迁居河南上蔡、洛阳、宝丰等地。

陈姓,堂号颍川堂,堂联:颍川世泽,大史家声。陈姓为虞舜之后,周武王时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后属颍川郡,故名颍川堂。

郑姓,堂号荥阳堂,堂联:家传诗教,声响蓬莱。郡望出于河南荥阳,祖先姬姓,封国号郑,子孙为姓,世属中州。

杨姓,堂号弘农堂,堂联:四知世第,三相家声。杨姓起源干山西,但后来迁居各地,以河南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数为最多,乃以弘农为堂名。

钟姓,堂号颖川堂,堂联:高山流水,舞鹤飞鸿。

谢姓,堂号东山堂,堂联:东山世第,西晋家风。谢氏先祖为炎帝之嗣,至周宣王时封其后人申伯于谢(今河南汝南谢城),故以谢为氏,世居陈留,其后随晋东渡,衍族江左,后又南迁至宁化等地。

赖姓,堂号颖川堂,堂联:颖川世德,东晋家声。古时汝南褒侯县有赖亭,即故赖国,以国为氏。

廖姓,堂号汝南堂,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廖氏系黄帝之后,商王封其地在汝南郡(河南汝南),以国为姓。

程姓,堂号安定堂,堂联:重黎聪哲,休父疏支;玉色金声,祥云瑞日。程为颛顼后裔,后代休父在周宣王时被封为大司马,以功封于程地(河南洛阳),以封地为姓。

蔡姓,堂号济阳堂,堂联:理学传程朱之脉,著述授谷梁之书。周文王弟王子叔度,被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子孙以封地为姓,发祥于济阳郡(今山东,河南交界一带)

韩姓,堂名南阳堂,堂联:南阳望族,北斗高名,韩姓源出于周武子,武子辅佐晋献公,有功封于韩原,以封地为姓,是南阳、颍川望族。

叶姓,堂号南阳堂,堂联:介节如山,清平似水。春秋后期,楚昭王封沈尹戌儿子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子孙以封地为姓,后为南阳望族,因名“南阳堂”。

……

无需一一列举,从客家各姓的堂号,堂联可以明显地看出: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源于中原,源自河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个“根”不仅仅是血统的,更是文化的。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屡遭动荡和迁徙,客家人不忘故土,不忘先人功业,仍较完善地保存了中原河洛文化的精神,传承并保留了中原古风,这从其祠堂文化包括堂号堂联就得到了证明。同时,客家的祠堂在客家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崇拜自己的祖先,这是传统中国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特征: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客家人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客家精神生活的灵魂,而堂号、堂联首先就能让人感受客家文化的这一特点。在客家聚居的地区,每个家族必有祠堂,祠堂必有堂号、堂联,所谓“俗重宗支,凡大小族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庙,亦祠也。州城则有大宗祠,则并一州数县之族而合建者。”这些祠堂,一般都规模甚大,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结构讲究,以中轴贱为基准,左右对称,与古代中原祠堂形制大体相同。祠堂内都立有神台,供奉祖先牌位。每逢祭期,合族而祭,宰牛割牲,每家都派男丁参加。然后是合族聚餐仪式,并按族俗、辈分、功名、男丁分配祭品。所有的堂号、堂联,凝聚了一个家族的骄傲,浓缩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所有的祭把程序.仪式雍雍穆穆,庄严而隆重。客家人如此尊亲孝祖、隆礼重仪的祠堂文化,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礼仪风俗在堂号、堂联上都得到了体现。

荦荦大观的客家堂号、堂联不仅记录了客家历史的光荣与过去,记录了客家后裔对故土的留恋与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客家人对美好家园的憧憬与渴望,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以河洛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是大多数客家人的真正的“家”。客家文化,“根在河洛”。源远流长、博大丰厚的河洛文化不仅养育了客家先民,而且作为客家文化的源头和核心至今仍哺育着世世代代客家子孙,并将成为他们永不枯竭的文化之源、精神之源。

正如客家山歌所唱:   “客家来自黄河边,水有源来树有根。”情系中原,根系河洛,这永远是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割不断的文化情结。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