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河南宝丰县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积极探索农民就业增收新途径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作者: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2-09-27 17:44:32

近年来,河南省宝丰县深入实施文化强农、文化富民战略,依托传统魔术文化,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产业,推动5.5万名农民转型就地就业,探索出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形成了“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新景象。2011年,全县农民演艺纯收入达到10.7亿元,演艺收入已经成为部分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魔术产业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农民魔术师为代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富民强县生力军。

着眼搭建劳动力转移平台,强化政府扶持,做大文化产业。一是出台政策支持文件。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中华魔术之乡,民间演艺之都”为目标,把魔术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大力培育群众性文化产业。二是加强财政金融扶持。从2005年开始,县政府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2%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已累计投资2.11亿元;协调贴息贷款,已累计为文化企业发放贴息贷款2830万元。从201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万元设立魔术演艺发展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魔术团体和魔术师进行奖励,扶持魔术演艺业的发展创新。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文化建设具体化、具体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阶段化,围绕构建“一核心六园区”文化发展格局,以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一核心为切入点,规划建设赵庄魔术大观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魔术文化产业园区等,积极推进民间演艺中心、中原魔术职业学院等项目,着力打造以魔术道具销售、魔术展演、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贸流通为主导,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推动集中生产、集约经营,形成群体效应、规模效应。

着眼创造劳动力转移条件,强化市场运作,做强文化企业。一是用市场规律指导产品生产。宝丰魔术以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要形态,用市场定位观众群体、编排演出内容、确定演出价格,根据观众多变多样的审美需求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观众的需求特点,及时变化演出形式和节目内容,扩大产品覆盖面,提高节目观赏性,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在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开辟市场。二是用市场机制整合表演团体。扭转过去魔术演出团体“小、弱、散”及各自为战的劣势,组建了宝丰县演艺集团(公司),将“散户”收编成队,组团发展,推动表演团体逐渐从以个体、家族为主体的模式发展成公司制企业。宝丰县演艺集团现已吸纳120多家民间演出团体加盟,挂牌运营以来经济效益连年翻番,去年年收入2.1亿元。三是用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把完善魔术产业链作为培育文化企业的重要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发展魔术服装、道具、大棚、音响、运输和广告设计等相关产业,初步形成包括创意、制作、包装、表演、旅游的魔术产业链,服务全县以及全国的魔术表演,仅相关产业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亿元以上。


着眼拓展劳动力转移空间,强化文化创新,做优文化品牌。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造就一批魔术大师、培养一批魔术精英、储备一批魔术人才,改变过去单一“以师带徒”的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近百名国内外魔术大师来宝丰考察,与本地魔术师座谈交流、切磋技艺;选拔资助青年魔术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深造,提升专业技能;鼓励魔术师和企业家开办魔术学校及培训机构,培育学员、储备人才。二是推动产品自主研发。组织动员有名望的魔术师成立魔术演艺策划中心、魔术研发室等,吸收国内外现代魔术技术,创作一大批富有现代气息的魔术节目,推出数百种具有现代科技手段的魔术道具。《百变扑克牌》、《火钉箱》、《人体分身术》等研发节目在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节会上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农民魔术师研制开发的魔术道具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以演出推介扩大魔术文化覆盖面,利用演艺团体出国演出、召开国际论坛、境外招商、在境外媒体出专版、制作对外宣传画册等形式,不断扩大宝丰魔术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以重大节日推介提高魔术文化影响力,利用马街书会和“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等重大节日,对宝丰魔术进行包装和推介,赢得了来自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内外魔术精英的一致好评。以媒体宣传推介增强魔术文化美誉度,通过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乡约》、《基层瞭望》等栏目宣传宝丰魔术。与河南省电视台联合开办《魔亦有道》固定栏目,专门介绍宝丰魔术的发展及其领军人物。

着眼增强劳动力转移素质,强化社会教育,做足文化功能。一是在行业自律中加强监管培训。坚持以文化人,加强组织管理和行业自律,成立魔术协会和民间演艺行业管理委员会,建立民间演艺团体流动党支部,制定《外出演出党员行为准则》等制度,举办精神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教育等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同时,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向省区市的文化管理部门发信函,建立民间演出团体管理教育联动机制,净化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二是在典型引领中激发文化自觉。坚持典型引领,提高演艺人员政治待遇,从民间从业人员中推选县人大常委1人、市县党代表2人、县政协委员12人、县乡人大代表53人;评选表彰“十大文化致富典型”、“十大文化经营标兵”、优秀表演团体等,引导大家见贤思齐,激发了广大群众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自觉行动。目前全县演艺团体已发展到14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三是在市场开拓中鼓励回乡创业。坚持以文富农,在丰富全国城乡文化舞台的同时,开展“热爱家乡,增辉宝丰”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富裕起来的演艺人员回乡创业,把接受的新思路、新观念及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家乡发展。一些农民魔术师回乡后,或运用魔术演艺业的收入发展近农工业,或捐资发展公益事业,有力推动了当地新型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更加文明,农村的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让特色文化产业助推农村发展

宣 言

农村是文化发展的广阔天地,提升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河南省宝丰县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涌现出1400多家民间演艺团体,吸纳5.5万多名从业艺人,演艺收入达10.7亿元,走出以特色文化产业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新景象,为各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产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农民就业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拉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引擎。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农村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绝活、传统技艺闯出了市场,农村就业门路扩大了,农民致富渠道拓宽了,一张张充满乡土特色的文化名片擦得越来越亮。若能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相关产业链,充分吸纳人才、吸附资金、吸引项目,就会发挥其就业“大磁场”的作用,实现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与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富矿”,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其间孕育生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农村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是打造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做好传承创新这篇文章,关键要坚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推进“事业”与“产业”比翼齐飞。一方面,通过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挖掘保护、传承开发,良好文化生态得以有效维持。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强化市场运作,创新形式内容、技术手段,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欣欣向荣,地域特色文化形成产业、发扬光大。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新的历史时期,农民既是“送文化下乡”的对象,又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创造者,是摸爬滚打在农村文化市场第一线的实践者;既是借助文化创造效益、依靠自身脱贫致富的实干者,又是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受惠者。引导支持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创作生产一批乡土气息浓郁、贴近农民生活、具有独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乡风文明的整体进步。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