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女儿节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何频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5-06-19 11:36:25

端午节快到的时候,各地民众跃跃欲试,纷纷准备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本是南方人的特色和强项,但如今普遍重视国民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北方人为此也不甘落后。但端午节历来还有别称,如采药节、浴兰节、天中节、龙日、夏节等,文人则曰诗人节。

说起来,古代的节日,很多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如清明节也是踏青节、三月节、植树节、修祓节……现在很少人知道了,可明清之际,甚至延续到民国,端午节也是大名鼎鼎的女儿节,正儿八经老北京的风俗。民国年间,云南籍的白族学者李家瑞,当年从北京大学学成之后,经风云人物刘半农的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事民俗学。1937年,他出版《北平风俗类征》上下册,是一本重要的北京民俗资料大全。其中引《康熙大兴县志》:“五月五日,悬蒲插艾,幼女佩灵符,簪榴花,曰女儿节。日午具角黍,渍菖蒲酒,阖家饮食之。以雄黄涂耳鼻,避毒虫。”而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说一岁节令,就有“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当时旅京的宁波文人余有丁,为此曾作《帝京午日歌》:“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长安街道人人趋,三条九陌无断尘……竟日淹留天欲暮,纷纷轩驷红尘度。公子王孙合沓归,摩肩击毂忘来路。人生行乐须及时,汨罗之人非所为。”看,你说你的诗人节,我过我的女儿节,市民与文人唱对台戏,各有各的说起。明清的市民节日开放程度很大,四时八节,过节的时候,民间欢乐的场面空前,于此可见一斑。

端午女儿节的习俗,延续到清末民初还很热烈。邓云乡说老北京,端午时兴“绒花簪头”。大姑娘、小媳妇把火辣辣的石榴花插在黑亮的云髻边上,谓之“福儿”。花枝招展,十分耀眼。而再往前说,明代过端午,“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女儿节的主角无可置疑就是未成年的女儿家。今天独生女儿开口就曰“小公主”的,对人骄傲者多。而传统里“小闺女”的形象,历来却是既乖又娇的。如今央视的公益广告里,那个十分活跃且憨态可掬,由农民画与动漫结合打造而出的红衣小抓鬏,巧嘴宣讲“真善美”的女孩,正满足了人们对宝贝“小闺女”的想象。

古代的节日再热闹再多欢乐,其实多为辟邪防灾而立,祈求平安健康。说起来,女儿节的起源,在上古时期的长安和洛阳。《续齐谐记》是南北朝时期梁人吴均的作品,记录晋武帝时,当朝的两位尚书郎挚虞和束皙,应诏在朝堂解答关于三月上巳的故事。晋武帝问“三日曲水,其义何指”——曲水流觞,本意是怎么回事?挚虞回答说,上巳节源于汉章帝,洛阳附近有个叫徐肇的人,三月初家里生了三个女儿,至三日全部亡故。当地人觉得太诡异,于是纷纷相携到洛水岸边,盥洗以驱除不祥。于是形成风俗。时至今日,中国女儿节最早的风俗,在日本演变为公历3月3日的偶人节。每到这一天,大人精心制作女偶为女儿祈福。中国式女儿节,除了中原当地民间保留着“六月六,女儿回门”、“望夏”回娘家的风俗,还有七夕“乞巧”,是过去公认的中国女儿节。遗憾的是,这唯一还流传有序的女儿节,又受到所谓情人节越来越激烈的争夺与挑战。

前人皆曰“五月榴花”,石榴花俨然又是端午的符号。清人《燕京岁时记》曰端午花事两则,一、“京师五月榴花正开,鲜明照眼,凡居人等往往与夹竹桃罗列中庭,以为清玩。榴竹之间必以鱼缸配之,朱鱼数头,游泳其中,几于家家如此。故京师谚曰‘天蓬鱼缸石榴树’,真讥其同也。”二、“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其实,石榴花开得挺早,谷雨之后和月季同时,樱桃尝鲜之时,石榴花就开放了。头茬月季花开放二十余天,开花开老了,但石榴花还满树披红,缤纷盛开,直到大暑酷热时。难能可贵的是,专门用于观花的石榴树,常常在白露和霜降到来之时,还要辛勤开一次花。与老北京端午过女儿节,用石榴花打扮小闺女相媲美的,广东的嫁娶民歌唱曰:“一树石榴全著雨,谁怜粒粒泪珠红。”石榴花果皆美,不仅甜石榴可食,酸石榴做药,而周王的《救荒本草》甚至说,石榴的嫩叶,经滚水炸过还可以调菜吃。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