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怀念乡村的年味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来源作者:侯发山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6-01-28 11:23:26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相信对这个顺口溜有着深刻记忆的人们都会向往乡下的年。也只有在乡下,才能感受到正宗的年味,才能体会到温暖的年味,才会彻头彻尾地沉醉在那份浓浓的年味当中。

在乡下人的观念里,最隆重的节日便是年。他们忙活了一年,难得的休闲节日便是过年,盼的就是过年的那份喜庆和热闹。一进入腊月,农事上基本没有了,余下的就是日渐日浓的年味,男女老少都为这事而奔忙,于是,整个乡村便有了年的味道,每个犄角旮旯都弥漫着年味。

过了腊八,镇上天天都是年货大集,一直持续到年三十中午。乡下人穿梭在集市上,奔走在乡间小路上,手里提着,肩上挑着,都是过年要用的东西,尽管累得脸上淌出了汗水,却一律挂着满足的笑、幸福的笑。腊月二十三被人们称之为“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得特意吃芝麻糖,有的还往灶塘里扔两块,意思是要用这很黏的糖来黏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汇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含义是“除尘(陈)布新”,把一切晦气清扫出门。

写对联也是一个重要的事项,中国人最讲究门面,因此对联成了人们装点门面最重要的部分,内容五花八门,但离不开吉祥、喜庆,什么“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等等。有的还在院子里,猪栏鸡舍或者水缸上甚至在小推车上都要贴福字或者吉祥话,什么“六畜兴旺”“肥猪满圈”“日行千里,夜跑八百”“川流不息”,或者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满园春色”等内容。

在过去,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猪,猪都是自家精心喂养的,从正月喂到腊月,为的就是过上一个像样的年。有了猪,这个年就过得有滋有味,主家就特有脸面,说起话来粗门大嗓,底气十足。

到了大年三十,一年在外忙碌的,不管天南地北,不管赚没赚到钱,都要赶回家里,子孙同堂,以示喜庆或人丁兴旺。乡村的年,最有味的应该是除夕夜。晚饭后,一家人围着火炉坐在一块,穿上新衣服、新鞋袜,嗑着花生瓜子,开始守岁。大多都是听长辈们讲故事,谈天说地,绘声绘色地叙说老辈人的酸甜苦辣……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开门第一件大事是燃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当天的第一顿饭是饺子。因为饺子外形酷似银元宝,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人们对来年的期盼。过年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他们吃过早饭就开始拜年。在自家讨得压岁钱后,还要成帮结伙地走街串户,进东家走西家地给左邻右舍拜年,先从本家开始,可以说是一户也不能落下,必须全都走到。因为是年下,即便是平常不走动的人家,即便是吝啬的村人,也会高高兴兴地给孩子一个小小的红包。至于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戚,得从初二慢慢开始。亲朋少的,一天走一家;亲朋多的,一天走数家。在初一这天,孩子们除了能饱餐一顿和讨得压岁钱外,最开心的就是放鞭炮,此外,还有打陀螺、滚铁环、丢手绢、踢毽子、捉迷藏等多种娱乐活动。有时,大人们也乐颠颠地天真一回,参与一下,增加了不少趣味。

初一到初五,天天当节过,而初五又叫“破五”,这天还要包饺子,也叫“捏破五”,表示这一年的大吉大利都要捏得严严实实,美好的愿望会变成现实。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团圆节,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饭,除了饺子之外,还要吃元宵,以示全家团团圆圆。乡下人难得闲下来,就趁这个时节好好热闹一把,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走高跷,样样不少,自编、自导、自演,把自己融进欢乐的海洋。有条件的村子,还要请来外地的剧团,热热闹闹地唱上几天大戏。

整个正月,乡村都将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走亲戚,访朋友,唱大戏,耍龙灯,好不热闹。这年的味道,要过了正月后才渐渐淡下来。整整两个月,年味都一直弥漫在乡村的上空。乡下的年味是那么的浓厚,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快乐,那么的醉人!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浓浓的年味只能成为一声声叹息了。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