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传统文化与“屏”共生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温小娟 编辑人:樊璐瑶 发布时间:2017-11-30 15:29:38

刚刚过去的一周,“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燃爆北京大舞台,7天10场大戏让北京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

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新模式,这样的例子在我省文化领域还有很多。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措施,提出“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点燃了我省文化工作者的激情,一项项“互联网+”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互联网+”为戏曲融入生活寻求突破

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

11月28日一大早,在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心怡路一栋写字楼的“戏缘”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忙碌着。“看我们的工作群体就知道‘戏缘’的传播效果,他们都十分热爱戏曲。”“戏缘”创始人黄俊棋笑着表示,参与其中的戏迷还有擂台选手,不乏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戏曲要传承,首先要有传播的渠道让年轻人去了解,然后才是接受、喜欢。”

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资源、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戏曲拥有隽永的艺术生命力与民族认同感。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互联时代如何赋予其强大的创造力,并与当下生活重拾交集。”黄俊棋说。

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APP不断涌现

不仅传统戏曲在河南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我省古老拳术——太极拳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有效互动。今年67岁的焦作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陈正雷,从去年年底开始通过手机APP“爱太极”录制视频或在网上实时跟拳友互动。

“爱太极”定位于教拳与社交,面向国内和欧美市场,以中、英、日、韩等语言同步推送。其创始人郭瑾说,我们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线上可以视频教学、互动,线下依托陈氏太极拳在50多个国家设立的上百个教学点跟拳友互动。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拾翠、妙趣剪纸、东家等手工艺类移动应用在国内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登录这些平台时发现,产品古色古香,还可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匠人与这个行当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艺人如何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郑州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新媒体对于提升垂直领域用户黏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样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和有历史感的匠人作品,为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

“互联网+”关键在于持续创新

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创新内容和形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黄俊棋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互联网+”不是简单跟项目相加,关键在于“互联”“持续创新”。

“戏缘”上线两年来,除了致力于创新功能改变戏曲的传播形式,还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和戏曲衍生品。黄俊棋说,目前“戏缘”正在研发大数据库,以内容黏结粉丝,以数据引导消费。

郭瑾的团队一直强调“创新”精神,不久前他们在北京做了太极拳行业首次快闪活动,网络点击量近千万。“只有结合当下互联网流行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承传统文化。”郭瑾说。

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项目;我省文化事业“十三五”规划中也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此,汪振军表示,“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也成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未来,传统文化与“屏”共生必将在网络平台上扎下坚实的根、结出更加丰硕的果。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