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蔡文姬》探索中国民族歌剧新形式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来源作者:温小娟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7-12-22 15:59:20

歌剧是衡量舞台艺术创作和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作为参演剧目之一,由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创排的歌剧《蔡文姬》于12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歌剧节除了剧目展演外,组委会还组织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一剧一评”,并围绕“中国歌剧民族性的现代呈现及其创作走向”展开深入探讨。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编剧刘麟表示,为了呈现有血有肉的蔡文姬形象,他做了大量功课,从收集史料、研读史书,赴河南杞县蔡文姬故里探访……到这部戏上演,历时三年有余。“歌剧《蔡文姬》最后一幕,当写满中华厚重历史的竹简《后汉书》自天而降时,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执着与艰辛。正因为千百年来有这样的一群人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中华文明的长河才会波澜壮阔、奔流不息。这也正是歌剧《蔡文姬》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刘麟说。

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道诚看完演出后认为,歌剧《蔡文姬》挖掘了重大历史题材,讲述了家国情、民族情、爱情、亲情,以情动人,起到了中国民族歌剧讲好中国故事的示范作用。

抓紧构建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体系

中国歌剧的“土洋之争”已持续多年,在许多专家看来,这有助于形成多元探索局面。导演王湖泉表示,中国歌剧常被国外同行调侃是“话剧加唱”非洋非土,在创排《蔡文姬》时,他们尝试打破这种状况,进行符合中国实际与国际潮流的探索。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认为,中国歌剧的创作应该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借鉴西方歌剧国际化的语汇和制作经验,另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

歌剧《蔡文姬》是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专家认为该剧带出了很多可以专门探讨的深度课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维若认为,该剧在树立中国民族歌剧人物形象的文化品质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剧中的蔡文姬、董祀、左贤王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品质,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种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认为,要抓紧进行中国歌剧理论体系建设,比如,中国民族歌剧的文本写作、音乐创作、表演和导演艺术风格和特点等,这些都应有配套的理论体系。


-->

歌剧是衡量舞台艺术创作和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作为参演剧目之一,由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创排的歌剧《蔡文姬》于12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歌剧节除了剧目展演外,组委会还组织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一剧一评”,并围绕“中国歌剧民族性的现代呈现及其创作走向”展开深入探讨。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编剧刘麟表示,为了呈现有血有肉的蔡文姬形象,他做了大量功课,从收集史料、研读史书,赴河南杞县蔡文姬故里探访……到这部戏上演,历时三年有余。“歌剧《蔡文姬》最后一幕,当写满中华厚重历史的竹简《后汉书》自天而降时,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执着与艰辛。正因为千百年来有这样的一群人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中华文明的长河才会波澜壮阔、奔流不息。这也正是歌剧《蔡文姬》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刘麟说。

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道诚看完演出后认为,歌剧《蔡文姬》挖掘了重大历史题材,讲述了家国情、民族情、爱情、亲情,以情动人,起到了中国民族歌剧讲好中国故事的示范作用。

抓紧构建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体系

中国歌剧的“土洋之争”已持续多年,在许多专家看来,这有助于形成多元探索局面。导演王湖泉表示,中国歌剧常被国外同行调侃是“话剧加唱”非洋非土,在创排《蔡文姬》时,他们尝试打破这种状况,进行符合中国实际与国际潮流的探索。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认为,中国歌剧的创作应该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借鉴西方歌剧国际化的语汇和制作经验,另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

歌剧《蔡文姬》是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专家认为该剧带出了很多可以专门探讨的深度课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维若认为,该剧在树立中国民族歌剧人物形象的文化品质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剧中的蔡文姬、董祀、左贤王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品质,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种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认为,要抓紧进行中国歌剧理论体系建设,比如,中国民族歌剧的文本写作、音乐创作、表演和导演艺术风格和特点等,这些都应有配套的理论体系。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