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

河南稀有剧种在京展演圆满落幕

来源:河南文化网 来源作者:胡玲娣 文/图 编辑人:胡玲娣 发布时间:2019-11-30 22:57:19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圆满落幕

濮阳县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包公碑》“庙坊”一折

永城市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苏三起”一折


安阳县邺祥淮调艺术有限公司《收吴汉》“杀妻”一折

河南省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辕门斩子”一折

河南广播电视台徐雪主持活动


研讨会现场

11月29日,在北京迎来2019年冬首场降雪之时,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隆重上演“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河南稀有剧种展演”的最后一场精彩演出,这也标志着此次展演活动的圆满落幕。

来自永城市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苏三起解”、濮阳县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包公碑》“庙坊”、安阳县邺祥淮调艺术有限公司《收吴汉》“杀妻”、河南省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辕门斩子”的精彩演出,让在场观众和清华学子们无不为之喝彩鼓掌,欢呼叫好。

“戏曲大省河南,地方剧种斑斓。传承中华文化,走进清华校园。表演恢弘大气,唱腔动听委婉。唱词活泼诙谐,潇洒快乐无边。感谢河南戏曲,带来文化大餐。祝愿生生不息,发展传承久远!”这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外语系老师在看完演出后给河南戏曲最深情的礼赞。

演出结束后,活动举办方随即召开了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河南稀有剧种到清华展演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稀有剧种的传播和传承展开了讨论。专家表示,河南稀有剧种此次能够进清华展演,充分说明每一个小剧种都能以它的特色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被更多人接受,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所展演的剧目体现了中原淳朴的民风和河南文艺工作者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从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参演剧目既保留了其地方特色又与时俱进,充分弘扬了黄河文化,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表示,每个稀有剧种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是因为它们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稀有剧种能够走进清华,让广大师生了解河南剧种,不仅可以普及中国戏曲优秀的传统艺术,同时也提高河南戏曲的知名度。青年人是戏曲的希望,对于演员来说,年轻演员才是戏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动力,而培养一大批年轻的戏曲观众也是当务之急,只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戏曲,戏曲才能走的更远。对于各剧团的业务发展,李树建要求,希望各剧团能紧抓艺术质量,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展演期间,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志远带领商丘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展“2019校园艺术节——八大仓开讲啦”活动。活动期间,工作人员为50余名小学生讲解戏曲“八大仓”的意义,向他们展示了舞台上水袖、马鞭等戏曲小知识,演员们还邀请部分学生走上舞台,学习戏曲的表演技巧,学生们拍手称好,气氛十分热烈。

据悉,“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 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活动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承办。11月27日至11月29日,短短3天河南7大稀有剧种相继亮相清华大学的舞台,既全面展示了河南稀有剧种的强大实力,又使清华学子和在京的观众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使稀有剧种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志远为学生做“八大仓”的示范动作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