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罗云详评优秀越调传统剧目《哭殿》

来源:中原看戏网 来源作者:罗云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2-02-21 11:03:56

著名导演、戏曲评论家罗云

同是一种题材的传统剧目,由于各个剧种的自身特长和侧重点不同,其剧名各异。越调题目《哭殿》又叫《三顶冠》;京剧叫《银屏公主》;山西北路梆子叫《金水桥》;曲剧叫《彩鲜桥》;而豫剧是根据越调《哭殿》再次修改,又叫《三哭殿》等等,不以类举。

《哭殿》是在越调传统的基础上,由闵斌、张秀卿进行整理改编,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剧本、导演、演员一等奖。该剧的故事发生于唐朝时期,公主之子秦英桀骜不驯,打死詹老太师,其女詹贵妃奏明唐王为父申冤。李世民准奏将秦英斩首,公主搬来皇后讲情,一家人哭闹于金殿之上。经李世民的调解,终于说服了詹贵妃,又教训了公主,最后赦免了秦英。

全剧共分三场,第一场秦英打死詹太师和第二场公主绑子上殿,都在于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是为第三场展开矛盾冲突所进行的必要铺垫。第三场是全剧的重点,直截表现了矛盾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把斩与赦、亲与仇、情与理较为尖锐的冲突置于特定的人物关系之中,以各种方式刻画他们的性格,表达他们的情感,展示他们的行为,达到了情绪盎然的舞台艺术效果。

其舞台的处理是:思于国事、临朝听政的唐王李世民归坐未稳,詹妃急急忙忙出场,哭哭啼啼扑跪在金殿之上,惊呼秦英不遵国法,将她父詹太师打死。李世民为之大震,随一锣声站起又坐下,略以沉思,半信半疑地问“梓童,你可不要冷本参臣。”并立刻传旨,宣公主带子上殿。公主绑秦英随打击乐出场来到殿前,当看到不知利害倔强的秦英,又听到门侍连连催促上殿,心快要碎了,他万般无奈,以笏遮面参拜父王。李世民目不正视,严厉命御林军把秦英推下去斩首。公主如雷击顶,紧紧抱住瘫坐的秦英,以乞求的目光望向怒气不息的父王,无可奈何只得把秦英“暂寄法场”,急唤内侍去后宫搬请国母。皇后紧紧张张地到来,先宽慰啼哭的公主,而后上殿。此时,詹妃发现皇后,不满中又得让出上首座椅,只好走到下首。皇后施礼,李世民心中不快地瞟了一眼,“张后,你也上殿来了?”在“你”字上强调拉长。问语中显示出不满,皇后谢坐之后给公主比示,去给詹贵妃施礼,想以此缓解气氛。公主迟疑,皇后用目示意快去。心有余悸的公主只得下拜,“参见姨母。”詹贵妃闻声站起,怒视跪在地上的仇人公主,强忍悲恨让其平身。詹贵妃不得不行宫廷礼节拜见皇后,皇后热情搀扶。当詹贵妃和公主二目相视,都悲从中来,一个哭爹爹,一个哭娇儿。皇后以秦家世代有功,劝说唐王饶恕秦英,被提醒后的李世民欲发赦旨,公主赶忙感谢不斩之恩。詹贵妃悲声大放,李世民见此情景,仍定斩不赦。皇后再次提起秦家的功绩和秦驸马守边未归,作为赦免秦英的理由,公主随声附和。一个叹爹爹死得太惨,一个叹秦门就这一条独根,争着到龙案前向李世民哭诉。

金殿之上哭哭啼啼、拉拉嚷嚷乱成一团,弄得李世民不知先听谁说为好。皇后急中生智站起来高场叫“圣上”,哭啼声戛然而止,然后她摆出皇后的架势说:“我看金殿奏本之事还是先分个前后者好。”皇后以势压人,李世民也据理不让,同时让奏本,公主詹贵妃争着先奏。李世民以圣上的尊严,叫詹贵妃平身,皇后以国母的气势,也叫公主平身;李世民赌气,赐给詹贵妃座位,并走到詹贵妃面前让其坐下,皇后气就更大,用手把公主按坐在身旁;李世民嗔怒,叫詹贵妃“有什么本章只管奏来,我与你做主你还惧怕那个!”皇后也毫不示弱,照此办理。唐王和皇后反而顶撞起来,二人越说越恼,越吵越紧,由坐而起,争着击案,然后走到台中相互指责,又拂袖而回,恰逢对面,都扭转身气嘘喘喘。李世民无能为力,皇后也无计可施,詹妃要削发为尼不伴君王,李世民上前拉袖,皇后见此便进行恫吓,要碰死在金殿,公主急挡。皇后哭外孙,詹贵妃哭爹,公主哭娇儿,唐王哭先王爷,舞台上的喊冤叫屈的大哭之后,又进入到一种委屈压抑状态的弱哭,詹贵妃埋怨李世民唱:“万岁爷坐江山你——你怎么拿不稳主张?”公主刺激皇后自尊心唱“国母娘坐正宫你怎么不如我姨娘?”皇后乘势反击唐王,“公主儿呀,娘老了,你父王心爱她,我没她长得——(在这里唐王怒视一眼,皇后改口)咳!她动起本比娘我强。”言在此,意在彼,你哭着看我,我哭着望你,时而哽咽,时而抽泣,由低到高,由弱转强,一片痛哭之声直把情势推向高潮。当人物情绪的力度达到高潮时,舞台上又出现了滞缓和停顿。唐王是伏案长叹,皇后和公主是相依沉默,詹妃坐在一边“哀莫大于心死”。前忧虑,左右为难的李世民面对此情此景冷静下来。他捋髯定神,看到一边是詹贵妃为皇亲国丈冤死的哭诉,一边是亲生女儿为御外甥的哀求,一边是皇后痛女惜孙骨肉情长。随着唱,李世民撩袍端带走出龙案去见詹贵妃,在一百多句的唱词中,对詹贵妃体谅安慰,讲明是非,道古论今晓以大义,“望梓童为江山仇恨遗忘,为江山为人情你看在为王。”詹妃为之所动,李世民又到另一边去教训公主,他正颜厉色,既是让公主听,也是让詹贵妃看,“解铃还须系铃人”。身为父王的李世民还启发诱导公主主动认错,好话多讲赔罪求情,这一段的表演,更侧重于情绪的变化和眼神的交流,是以真切生动富有人情味的唱词,和善于描绘表述、流畅舒展的唱腔,突出表现了李世民的贤明、机智和干练。

公主接过父王赐的御酒,颇感为难,怕姨母在气头上不给面子,所以迟疑不决要国母拿主张。公主在国母的劝说鼓励下,用朝笏拖住御酒,跪在詹妃面前苦苦哀求。詹贵妃看到矛盾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她徒然站起扔袖惊视酒杯,双手抖颤,似钢刀穿心,百感交集难以自制。这一组动作,表现詹贵妃思前想后,权衡利害,委屈求全,容忍自安的内心活动。她终于宽宏大量接过酒杯洒于地上祭奠亡灵。然后手拉公主同跪殿上,要唐王赦免秦英。李世民甚为欢喜,急忙上前扶起詹贵妃,皇后也眉开眼笑趋前相搀,在互谅互敬和美的气氛中结束了全剧。

值得提出的是,《哭殿》中唐王李世民是由已故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张秀卿塑造的最为成功的舞台形象,是她一生艺术之精华。当年田汉看了她的演出,称誉她是河南的周信芳。张秀卿扮演的李世民仪表堂堂,举止潇洒,一派君王家的风度。她的表演,无论是斗宿、提蟒、弹髯,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是那么准确、洗练,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和谐之美。她不是单纯地显露外部技巧,而是贯注人物的深刻理解,融唱念做为一体,追求人物性格化的表演,她从人物的特定情感出来,对传统唱腔灵活运用,并加以创造发挥,以情制腔,寄情于声,技巧娴熟,造谐高深。李世民劝詹贵妃的唱段,她把传统的“垛板”进行丰富变化,“贤梓童你莫再悲声大放”,起板缓慢,拖腔收韵重短,显得肃穆、深沉。唱到“长江水焉有那回头之浪”时,唱腔转入中速,层层推进,宛如一江春水起伏向前,“秦驸马带人马杀到殿上,那时节梓童你有什么主张?你去抵挡,你保为王?梓童!你仔细地想想!”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在叫梓童时,又用肩膀触动詹妃的上身一闪,随之回眸而视,那君王情、爱妃意尽在其中。尤其是让公主向詹贵妃敬酒哀告的唱腔,“他在大你在小哎——这又是何妨!”那个“哎”字加得是那样自然而又亲切,同时用唱带动身段,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很有艺术感染力。整个表演情感充沛,做派洒脱,寓诙谐于庄重、掩才智于平易之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哭殿》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典型的民间特色,像一幅年画,朴实无华而又机趣横生。剧本所表现的是悲剧事件,然而却有着强烈的喜剧效果,往往台上哭得愈痛,台下笑得越响,台上的哭声稍有收敛,台下的观众默默静听,台上的哭声刚刚掀起,台下观众的笑声便哗然而生,完全把观众侵润到戏剧的海洋里。究其原因,关键是剧本构织了巧妙的故事,安排了巧妙的人物关系,加之那种生活语言,生活化的动作,更让人忍俊不禁,竟让一个贤明的帝王,解决十分棘手的家庭问题。家窝子的人都是他的直系亲属,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定、家庭和美的大事。观众怎么不愿意看处在两难困境下的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的李世民,如果圆满地断理家庭公案?正是这种事态民俗,人之常情,才容易和观众的心理沟通。那特殊的人物关系所构成的戏剧情节,所碰撞的戏剧火花,使观、演之间产生了和谐的审美效应,我想,这正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也是我这篇拙文的初衷。

(原标题:著名资深导演、戏曲评论家罗云|优秀的越调传统剧目《哭殿》 原载《河南戏曲史志》1989年第17期)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