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一次令人动容的祭奠 一场深情厚义的追思

纪念“汴京三王”之一的豫剧名家王秀兰逝世10周年活动在开封举办

来源:进步文化 来源作者:刘仪清 文/图 王信军 编辑人:李 燕 发布时间:2022-02-28 11:30:06

王秀兰生于1925年,卒于2010年5月13日,是与六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齐名的豫剧一代宗师,祥符调承上启下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世上颠扑不破的东西是什么?生命、金钱、地位、高级的服饰与食品?都不是。原来一切有形可见的东西,都是不能永久、甚至是转瞬即逝的。那么,什么才是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始终如一地坚持的东西呢?—— 大约只有“情义”二字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情义;千里走单骑是情义;“此恨绵绵无绝期”是情义;俞伯牙摔琴是情义;羊角哀左伯桃舍命之交是情义……这世上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不用花钱的。

越是歌舞升平、名利兼收的地方,越难有纯粹的情义。但,却有一种情怀,令我们感到格外动容。

一份情义,穿透时光、超越生死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2020年5月13日上午,河南省开封市西陵公墓,有一幕景象令人格外动容:88岁的豫剧王派创始人王素君在人的搀扶下,走向她心中的“师傅姐”的墓碑,深深地三鞠躬……

从2010年生死门前一别,阴阳两隔已然十年之久。十年之中,很多人渐渐离开、很多事慢慢淡忘,唯有这份深深的牵挂,始终在心中挥之不去。

数年以来,王素君先生所遗憾的,是大姐王秀兰临终前的嘱托“我走后,不要声张,把我的好照片挑几张在报纸上、或者杂志上登一登……”,这位昔日叱咤中州剧坛的豫剧名宿,终究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直到2017年,藉由《中国戏曲人物志》纪录片,为王秀兰老师做了一期专题,在片尾,特意做了一组照片包装,才总算圆了这多年的心愿。

想起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孙映雪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王素君老师离开开封几十年,但她对开封的情,从来没有变过一点!”其实,王素君先生的牵挂,何止对开封呢,对开封的戏,对开封的人,对开封的一草一木、日光水土,她都始终保持着当日的那番情、那份义。

昔日“汴京三王”,曾是开封戏曲改革的中流砥柱,也代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封戏曲的辉煌和顶峰。她们,和开封历代老艺人一起,成为祥符调版图的一部分。“汴京三王”之间的姊妹情义,早已是河南梨园经久流传的佳话。这份佳话,还会随着纯粹的坚持,这份纯净的美好,成为河南戏曲历史上一阙优美的词。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同样的一份感动,还来自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戏剧家、导演石磊先生。今年76岁的石磊先生,儿时便是看着“汴京三王”的戏长大。其后相交数十年,对王秀兰先生尤为敬重。他感念王秀兰生前对他的多番关照与提携,始终念念不忘,敬之爱之,如师如母。纵秀兰先生晚年淡出人们的视线,门庭逐渐清冷,他也始终未改初心。

2010年,王秀兰先生去世时,石磊正在台湾排戏,未能及时赶回见最后一面。因此,多年以来始终耿耿于怀、抱憾不已。近年来,他更是多番奔走,搜集、整理王秀兰先生的资料,想为她做些事。

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报之,此是君子所为;感念斯人艺术之美,以全力扬之,更是仗义之为,令人赞叹、钦佩。

一种振兴,众志成城、责无旁贷

在得知王秀兰先生逝世10周年的事情时,开封市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立刻做了一个决定:举办“纪念豫剧名家王秀兰逝世10周年艺术研讨会”,以追念这位为祥符调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

众志成城,源于对老艺术家的尊敬,对戏曲传承的虔诚,对当地文旅事业的担当和责任。

研讨会上,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魏培仕动情地说:“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豫剧发源于开封。祥符调的重要代表“汴京三王”为豫剧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隆重组织举行“汴京三王”之一王秀兰逝世10周年艺术研讨会,既是追思会,又是研讨会——追思王秀兰的艺术品格,研讨王秀兰的艺术成就,做好祥符调传承发展。王秀兰是祥符调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开封市豫剧院的创始人之一,堪为中州菊坛上的一位领军人物。豫剧祥符调传承与发展,与王秀兰老师为代表的‘汴京三王’密不可分。此次组织举办纪念豫剧名家王秀兰逝世10周年艺术研讨会,是开封市文广旅局2020年重点工作祥符调系列活动之一。我们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促进黄河文化祥符调艺术传承与发展、推进文旅进一步融合,让豫剧祥符调这一文化瑰宝再一次焕发光彩活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正在排戏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先生为了参加这次会议,毅然停下了正在紧张排练的大戏《义薄云天》,匆匆从排练场赶来,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他说,王秀兰老师的事迹很感人,她是豫剧大师级的人物,为我们中华豫剧的振兴、繁荣、发展、普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听到是她的纪念活动,说什么也得赶过来。他还强调,作为戏曲人,要继承好已逝的“台柱子”,保护好现在的“台柱子”,培养好将来的“台柱子”,继承、创新,实现戏曲的繁荣和发展。

对老艺术家的虔诚就是对戏曲传承的虔敬,致敬先贤,启迪后人。一定能将脚下的路走好、走踏实、走得更远。

一份追想,饱含期望,心系传承

这是一场充满感性和深情的追思会、研讨会。

当天的会议时间远远超标了,参会的领导、专家、王秀兰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家属,一个个抒发着对先生的敬仰、追念、追思之情。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她的大气、端庄、包容、善良、豁达、淡泊,令人回味无穷、愈思愈敬,感慨万千。

台上一棵菜,台下一家人。一生真情意,百年祥符情。

王秀兰先生走了,但似乎并未走远,她留下的艺术的美和人格的爱,还在人们的心里保持着如初的鲜活。

她的声腔艺术,如黄钟大吕,典雅深沉;她的人格魅力,如幽兰之香,清雅醇厚,回味悠久。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视戏曲如生命的人,。以纯粹的心爱着戏,也必收获戏曲的纯澈和美好。

正因为有这份情义,戏曲诚然不死,必将薪火相传、绵延生息。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