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满院菇香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金光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1-29 14:51:33

新年初雪之后的第三天,我回卢氏老家看望大姐。大姐家住在一道很深的山沟里,没膝的积雪覆盖了整个山路,由于行走艰难,到大姐家时已是过午时分。大姐正坐在檐下的烘干炉前烧火炕香菇,一层层香菇摞在竹制的烘干炉上,经火一炕,便释放出浓浓的香味,弥漫得满院菇香。

看见我进院,大姐喜出望外,忙去屋后的香菇大棚里喊姐夫招待我。

我挡住了大姐,把东西往她手里一塞,径直到大棚里找姐夫。洁白的塑料大棚里,支着一排排香菇架子,粗粗壮壮的香菇袋子排得满当当的,每个袋子上都长着胖乎乎的香菇。姐夫站在架格前,两只手不识闲儿地忙活着,一朵朵小伞被一双粗糙的大手小心摘下,放进身边的竹筐里。见我进来,他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要带我回屋,我摆了摆手,同他一起采起了香菇。

我问姐夫:“现在有多少袋香菇?”姐夫说:“去年春上这一茬,加工了8000多袋,加上前年的罢茬,大棚里共有两万袋左右。”

哟,可不少哇!姐夫是种香菇高手,他从装袋、蒸锯末灭菌到接种,每一道工序都做得极其细致。所以,他的香菇收成总比别人高,沟里许多人都来跟他学经验。

说话时,沟里的军子和建春过来了,他们听说我回来了,就丢下手中的活儿过来跟我说话。军子是我的本家兄弟,小时候我在大姐家玩,就跟他们一起上山采药、打野杏,这二三十年因为工作忙很少回家,也不常与他们见面。

大姐往火盆里倒了一些火炭,屋里顿时暖融融的,我们的话也稠了起来。大家说着说着,又说到了香菇上。原来,他们都种有香菇,而且一家都在七八千袋。我说,现在是不是家家户户都种香菇?军子说:“那还用说吗,到处都是塑料大棚,这些年山里人哪家不种香菇!”

“现在搞林业保护,不能伐树了,这原料从哪来?”我有点疑惑。

建春说:“锯末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山西、陕西那边的人,把剪下来的果树枝粉碎加工后,卖过来的。”

“购买锯末,成本高了,利润肯定少了吧?”

“那当然了。不过以前香菇干的湿的都摘下就卖掉了,价格低。现在香菇收回来后,搞了深加工,自己切片炕干再卖,等于把买锯末的成本又收了回来。”

正说着,军子的手机响了。他媳妇说香菇炕好了,让他回去帮忙装袋,我正好也想去参观参观,就和大家一起出了门。军子媳妇把烘干的香菇片倒腾在席子上,热腾腾地冒着香味儿。大家一起上阵,将有龟纹的花菇挑出来,然后再把厚菇、次菇分拣开来,装在不同的袋子里,然后封上口。这当儿,姐夫告诉我,军子两口子每年都要种一万五六千袋香菇,收成十万元,前年在县城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军子憨笑起来,说:“别光说我,建春虽然没进城买房子,可买了小轿车了。”

姐夫说:“咱们这沟里只要是种香菇的,光景过得都不赖,至少把原来的砖瓦房换成了两层小楼。”

听着姐夫的话,我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1983年冬天,我听村里人说有一种叫香菇的东西可以从青冈木头上长出来,吃起来比肉还香,就在自家的责任山上伐了十来棵弯疙瘩树,锯成段子叠摞在那儿等它出菇。谁知道,放了两三年直到木头全部腐烂也没见一个香菇长出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它还需要接菌种,便直呼自己傻瓜。第二年,有人培植成了香菇菌,慢慢地种香菇便扩展开来,如今成了豫西山区的一个重要产业。

香菇分拣完了,军子把它分别装进三个大塑料袋里,等着明天送到庙台镇上去卖。他们说,庙台镇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福建、浙江、江苏的菇商都驻扎在那儿,把收购的香菇拉走后,用集装箱出口到东南亚。

晚饭大姐做的是火锅,她切了些羊肉,把我们刚采的鲜香菇用开水泡了五六斤,弄了些萝卜片、白菜、香菜,配了火锅料汤放在电磁炉上煮起来。第一次在后山沟里吃自己家人种的香菇和蔬菜,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天返城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山沟的农户,果然看到这里家家户户都有香菇大棚,冬日的阳光下,农家小院里晾晒着一席席香菇。庙台小镇上,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将加工好的香菇用三轮车或摩托车往收购商那儿送。

望着这支香菇队伍,我仿佛闻到了大姐家满院的菇香味儿,看到了乡亲们辛勤生产出来的庄稼——香菇,正乘着汽车、火车、轮船漂洋过海,运到世界各地。它们换回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以及一家家富足的小康生活。


上一篇 禹州粉条

下一篇 故乡的年集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