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 | 资源

拉面纪事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来源作者:赵瑜 编辑人:荆书剑 发布时间:2018-02-09 15:42:13

傍晚时分,趁着醒面的间隙,张师傅给我们下了几碗鸡蛋面条。那面条的香味让我回到幼年的乡村生活记忆里。

这面条细如发丝,又是空心的。张师傅做了几十年的手工空心挂面了,是家传的手艺。面团和好之后,放在一个大盆里醒着。醒多久呢,这和天气有关系。晴朗的天气醒的时间短一些,如果是阴天,则要多醒一会儿。日常生活里,醒字多是和睡眠有关系。醒面,就仿佛是将一团面从梦境里叫出来,再和它商量一些事情。而在面团这里,“醒”意味着安静、保温,甚至要盖上一块盖头,有点儿让面团睡眠的意味。一盆50斤的面团差不多要醒半个小时,才可以从面盆中取出来,然后在案板上摊成薄薄的面饼,再然后用一个盛菜用的碟子切成粗粗的面棍。再后来呢,将这些粗制的面棍用手揉细了,盘到面盆里,再醒一次。从面粉变成面条的过程,那面要醒上许多次,每一次醒面的时间都会略有不同。这和面接下来的形状有关系。基本上,面条变得越细,醒面的时间越短。面粉遇到水之后,成为面团。面团里面总会有一些颗粒状的小面疙瘩没有完全和水溶解。

醒面更多的是让面粉内部的分子相互交流,然后完全拥抱在一起。醒面其实是一种社会学范畴,让面粉的颗粒一粒一粒之间都没有认知的障碍,相互理解、包容,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面团。张师傅说,面条里放了细盐。放多少盐是有讲究的。盐多了,太咸,盐少了,面条的弹性不足。等到面条挂到面杆上,往下用力一拉,断了,那就失败了。而盐在面粉里调节着颗粒之间的关系,盐对面粉是一种干预。盐会让面团的内部生出气泡,而这些气泡在面粉被切成条形的时候就躲藏在一条条的面棍里,直到挂面上了杆,被拉伸,成为细如发丝的挂面。那气泡也被拉长,成为一个个空心的气孔,这是我对张师傅解释的再注释。张师傅的解释简单,他只说:“空心是因为和面的技巧,醒得次数多了,面条便会生出气泡。这些气泡在面团里被和面时的手一次次打破,重组、分解,最终平均分布于面团的各个地方,成为细面条气孔的来源。”

是的,半个小时的醒面过程,让面粉发生了变化。一部分松弛的面和另外一部分紧凑的面交融后,有了平均感。张师傅将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摔打,揉搓,而后又团成厚厚的一团,继续醒面。原来,他通过摔打这面团,便知道面的柔韧度,也知道接下来还要醒多久,才会变成他想要的样子。这一切都是模糊的,单纯是因为张师傅长时间地和面,手触摸上去的光滑度,面团表面的气泡分布情况以及面团内部的温度,用力撕扯面团时的阻力大小,等等,这些既数学又物理的内容,在张师傅这里,都变成了一次次的感官试验。他和他的老伴将面团擀成一个面饼,然后用盘子切割,切割的时候,他感觉到那粗制的面棍有些瓤,他捏了一下,说不硬,然后撒上一些面粉,用盖布盖上,说,再醒醒。和好的面如果太硬了,那么便要加一点水,让面团的柔软性好一些。这样的话,将盘好的面条向下拉的时候,才不会因为面硬而断掉。同样的道理,如果面太软了,再加一点面粉,放在那里重新醒面。醒好了面,张师傅像个孩子似的用手在案板上玩了一会儿,仿佛要听一下面团的内部是不是有声音。一个做手工面条的人,他对面粉的熟悉像对他自己的过去一样。

一碗空心挂面,记录的是父辈的付出,有力气有汗水,有智慧有观察。而汤则像母亲的耐心,既温暖了胃部,也叫醒了味觉。


上一篇 祭灶

下一篇 回郭镇的水煎包

公共文化